在阅片室内,一束光线穿透显示屏,映照出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冯逢凝神专注的面容。屏幕上,能量CT所呈现的多维度图像,以每0.2毫米的精细度,逐步揭示了人体深处的奥秘——那些传统影像技术难以探查的微小肿瘤以及血管壁上的细微病变,在碘图与有效原子序数图的相互交织中,逐渐变得轮廓分明。
冯逢诞生于一个洋溢着技术气息的家庭环境之中。她的父亲是雷达领域的权威专家,家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电子元件和丰富的技术读物。在少女时代,冯逢便时常跟随父亲对这些设备进行操作。在从拆解到组装的实践中,她逐渐对精密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对“技术解码”的狂热,贯穿了她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
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冯逢在父亲的期望与个人的兴趣之间陷入了两难。父亲期望她能够继承家族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研究,然而,冯逢却被医学的神秘与魅力深深吸引。经过深思熟虑,冯逢最终选择了原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并在毕业后成功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
冯逢初到协和医院放射科时,科室仅拥有一台CT扫描仪,增强扫描全依赖人工推注造影剂。进入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引入了3T磁共振成像系统。随着设备的不断升级换代,前沿科技持续为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协和医院的放射科现已拥有业界最先进的磁共振及CT扫描设备,并且引入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海量的影像资料进行实时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是我国罕见病治疗领域的佼佼者,长期致力于罕见病的治疗与科研,不断开拓创新,其创立的罕见病治疗“协和模式”实现了众多突破。在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院放射科利用尖端的影像技术,为疾病的精准识别和深入分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冯逢身为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负责人,他率领团队将最前沿的技术引入医疗实践,成功在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搭建了一条从技术探索到制定标准的全程路线。
「技术+临床」双轨发展
放射科主动参与到临床诊疗决策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技术发展历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轨迹。冯逢认为,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仅是设备的更新,更是诊疗观念的革新。在这个过程中,放射科实现了“飞跃性的转变”,这种变化在能量CT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冯逢向健康界透露,传统的CT扫描仅能提供单一的密度信息,然而,能量CT凭借不同能量射线衰减的不同,能够生成包括碘图、有效原子序数图、细胞外容积分数在内的十余种参数,从而将形态学诊断提升至功能学分析的层面。
2023年,一位患者疑似患有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后求助于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传统MRI检查,手术区域出现了高信号影,然而永川行政服务中心,这种检查手段却无法明确区分这些信号是出血还是肿瘤残留。然而,借助能量CT的碘血分离技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残余肿瘤的具体范围——在碘图上,那些异常强化的区域正是肿瘤组织活跃的迹象。此类案例表明,在T1WI显示高信号影的情况下,使用碘图进行诊断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结果。
冯逢在临床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能量CT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对肿瘤复发和出血的区分诊断,更在于在复杂重症及罕见病的精确诊断上开创了新的方法。以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诊断为例,借助能量CT,我们能够精确地发现软组织中的尿酸积累,而在以往,这种物质的识别并不容易。冯逢如此阐述。
科技进步促使科室职能发生转变。自2019年开始,北京协和医院实施了罕见病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每周四的午休时间,放射科以及其他十几个临床科室的专家们齐聚一堂,针对复杂难治的罕见病病例进行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放射科的角色已从单纯的影像诊断提供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疾病临床治疗决策的关键一环。
冯逢指出,昔日,放射科医师主要致力于影像学诊断,那时临床对放射学的需求仅限于从形态学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然而,时至今日,医生与患者不仅对疾病的诊断给予重视,还更加关注器官功能的变化以及疾病治疗后的效果评估。因此,放射科需运用其掌握的影像技术及专业知识,协助临床解决更多诊疗相关疑问,诸如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患者预后的预测、治疗效果的评定等。
协和放射科凭借“技术+临床”的双重进步,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始终保持领先。截至2023年,该科室共完成了66.7万例次的影像检查任务,其中为数以千计的罕见病患者提供了精确的诊断服务。
精准诊断—快速治疗—降低成本
重构罕见病诊疗的卫生经济学逻辑
这位患者疑似患有多种神经内分泌瘤,通过传统影像检查仅发现了三个病灶。然而,在能量CT多参数成像的辅助下,病灶的数量增至五个,其中最小的病灶直径仅为3毫米。在放射科的病例讨论会上,冯逢展示的这一组对比图像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震撼。
尤为关键的是,此类患者能够借此减少反复检查的次数——一次能量CT的扫描就能获取的信息,其含量相当于传统CT、MRI以及PET-CT三者部分检测结果的汇总。
从卫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精准影像技术并非导致成本上升,反倒是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为例,以往患者可能需要经历多次影像学检查,而现在,通过一次能量CT扫描,即可同时完成病灶的发现与功能的评估。这种效率的显著提高,源于能量多参数成像技术所具备的显著特点——碘图能够揭示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有效原子序数图能准确区分组织成分,而ECV细胞外容积分数则能够评估治疗效果,这些参数相互印证,有效降低了因单一指标而导致的漏诊或误诊的风险。
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彰显了CT检查技术在人文关怀方面的进步。以往CT增强扫描通常需要100毫升的造影剂,但能量CT通过提升低能级图像的血管对比效果,使得注射剂量能够降至50毫升以下。冯逢指出,“这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罕见病患者来说尤为关键。”
能量CT的实施降低了多余的医疗检测,从而为患者节省了治疗时间与经济开支。2024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将能量CT的成像技术纳入医保范畴,这一举措体现了对该技术临床意义和经济效益的肯定。众人有充分的理由预期,这种“精确诊断、迅速治疗、降低成本”的模式,正在对罕见病的治疗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昔日,患者们频繁奔波于不同医疗机构,接受重复的检查,这不仅浪费了金钱,还可能延误病情的治疗。技术创新的根本宗旨,就是要确保每位患者都能享受到既高效又经济的医疗服务。
梳理30余种罕见病的能量CT影像特征
为行业提供首部标准化图谱
冯逢明白,若要将临床实践积累转化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力量,就必须突破零散经验的束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架构。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高罕见病诊断的精确性和规范性。他强调:“每一例罕见病都具有其独特性,我们必须从庞大的数据中挖掘出其中的规律。”
依托于这些临床实例,冯逢及其团队正致力于撰写《基于能量CT的罕见病影像诊断——特征图谱与循证实践》一书,该书全面整理了超过30种罕见病的能量CT影像特点,为业界贡献了首个标准化的特征图谱。
《基于能量CT的罕见病影像诊断——特征图谱与循证实践》
冯逢指出,我国已公布的两份罕见病名录中包含216种疾病,众多疾病的能量CT表现特性尚待深入探究。编纂书籍,对知识进行整理与积累,其重要性远不止学术层面——此举使得散布在各地的罕见病影像资料得以有序整合,为确立“中国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基于放射科医生的专业立场,我们着力在疾病诊断、治疗跟踪以及预后预测等关键步骤中扮演关键角色。能量CT技术的问世,为我们揭示了罕见病影像诊断的新天地,使得许多以往难以观察到的影像细节得以清晰显现。冯逢期望,通过不断积累,放射领域的专家们能够持续搜集各种罕见疾病在能量CT扫描中的影像表现,从而形成更多符合我国特色的诊断准则。展望未来,这些准则不仅将服务于国内的罕见病患者,还将为全世界的罕见病患者提供新颖的诊断理念和规范参考。
冯逢对未来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计划。她立志打造一个获得国际认可的我国罕见病影像规范,并且通过技术革新,使罕见病变得不再罕见——通过早期检测和精确诊断,帮助更多患者获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她表示:“每一位罕见病患者背后都关联着一个家庭,我们若能多发现一处病变,就有可能多拯救一个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