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早期获资助者为何更容易成功?这项研究给出惊人答案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科研初期所获得的资助对科研人员整个职业生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在科研领域,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早期资助对于科研工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好奇。

最大规模研究揭秘

6月12日,Figshare预印本平台发布了一篇论文,对超过十万名科研经费申请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项研究在同类研究中规模最为庞大,并且是首次在多个资助机构以及不同国家间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范围涵盖了众多国家和机构的申请者,为我们深入探究科研资助的现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荷兰研究初现端倪

2018年,博尔等人利用荷兰国家资助机构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那些仅仅“勉强”获得初期科研资助的初级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生涯表现更为突出。在申请初期,他们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与那些“刚刚落选”的研究人员相仿,然而,前者成为教授的几率却比后者高出50%。这一发现初步揭示了早期资助对科研人员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

马太效应广泛存在

研究数据表明,“马太效应”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学术团体中广泛存在。那些最初获得资金支持的研究者,他们再次获得资金支持的概率高达26%,而那些未曾获得早期资金支持的研究者,这一比例则只有15%。不仅如此,这种效应并不仅仅影响那些“恰好达到资助门槛”的申请者,它对所有评分段的申请者都适用。经过数学模型的深入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这种差异的成因主要在于,那些在早期取得成功的人,在申请后续资金支持时,其申请的次数明显较多。

挫败效应与之矛盾

“挫败效应”与“马太效应”正好相反,这一现象同样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一些研究者在最初的资助申请中仅因微小的差距而未能如愿以偿,但随后在研究表现上却超越了那些仅仅获得资助的同行。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那些在早期申请虽未成功中标,但几乎触及成功的申请者,他们的平均引用率实际上比那些仅成功中标的人要高。然而,这种效应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它仅在特定的群体中显现。

挫败效应原因推测

特拉格指出,“挫败效应”可能源于申请者选择的偏差。那些虽然没拿到资助但引用率较高的申请者,通常会更倾向于继续申请接下来的资助机会;至于那些已经获得资助的人,不论引用率高低,他们同样会继续申请。这一现象显示出这种效应与研究者个人的选择和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议与呼吁资金公平

这份资料规模巨大,揭示了科研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研究者们认为,资助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他们指出,提高那些虽然未能成功但具有潜力的申请者的资助比例,比继续支持已经获得资助的研究者,更有助于促进科研资源的公平分配。

阅读完毕这篇文章,您认为资助方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确保资金分配的公平性?我们非常期待听到您的宝贵意见和讨论。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