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海边畅游归来,却不幸被“食脑虫”侵袭,这种疾病死亡率极高,听闻此事后,人心痛不已。究竟“食脑虫”是何物?它有何等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范?下面,我将逐一为大家揭晓。
“食脑虫”简介
“食脑虫”学名为阿米巴原虫,又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这种生物的滋养体非常坚韧,在4℃的环境下,其包囊可以存活至少12个月。即便如此,它依然保持着感染人体的能力。它通常通过鼻腔进入大脑,进而导致脑实质受到损害。
感染案例情况
我国台湾地区的疾病防控部门在《新发传染病》期刊上公布了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的病例资料,并在水上乐园的环境检测样本中发现了“食脑虫”。在我国,感染这种“食脑虫”的案例非常稀少,全国范围内一年中几乎难以遇到几例,而且感染人群主要分布在幼儿和青少年年龄段。自1962年起至2018年,美国累计记录了145起病例,然而,在这其中,仅有4位患者得以生还,而死亡率则超过了97%。
感染途径解析
“食脑虫”一般会经由鼻腔侵入人体大脑。若人的皮肤出现割伤或疮口等开放性伤口,这种虫子也可能顺着这些伤口侵入人体。另外,根据一些资料,食脑虫还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比如通过吸入被寄生虫污染的尘埃或液体。然而,即便水被污染,饮用也不会引发感染,这是因为胃酸的环境足以使其无法存活。此外,这种污染物质也无法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更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症状表现过程
“食脑虫”的早期症状与一般脑膜炎类似,比如会出现高烧、剧烈的头痛、恶心和颈部僵硬,这些症状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导致。这种病原体最初会攻击嗅球,侵蚀周围的组织,进而引发嗅觉和味觉的丧失,同时伴随头痛、恶心、高烧等症状。之后,脑膜会随之扩散,影响大脑其他部分,导致脑实质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混乱、幻觉以及肢体抽搐等症状。最终,由于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衰竭,患者将不幸离世。
易感人群分析
“食脑虫”感染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身上,其中健康儿童就占了病例的三分之二,这可能与他们筛状板孔的数量多于成人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这种感染较为常见。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免疫力较低有关,也有人觉得病例有集中的趋势。
预防措施建议
暑假时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水中嬉戏。然而,“食脑虫”多藏身于水域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留意,切勿让小孩在野外池塘、河流等污浊的自然水体中游泳。游泳时,可使用鼻夹防止水流入鼻腔。此外,还需为孩子们做好皮肤防护,若有伤口,应尽量避免与水接触。
这种威胁生命的“食脑虫”不容小觑,大家是否已经掌握了在暑假期间保障孩子们玩水安全的办法,避免遭受“食脑虫”的侵害?欢迎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同时,也请您给予点赞和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知晓这些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