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百岁高龄的长者,即便在生命的晚期依然思维敏捷,然而,在他们的离世之后,研究人员在他们的大脑中检测到了大量的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典型病理特征——β-淀粉样蛋白(Aβ)的显著积累。
依据当前医学界的认知,如此大量的蛋白质沉积,早已能够引发显著的认知功能损害,甚至可能诱发痴呆症状。
然而,事实上,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这些人依旧接受了全面的认知能力评估,并未表现出认知衰退的迹象。
一、经典理论面临挑战
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理论之一被称为“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该假说认为:Aβ蛋白在脑内逐渐累积,进而导致Tau蛋白发生缠结,随后神经元功能受到损害,最终引发认知能力的下降,并可能演变为痴呆。
然而,在过去的尸检研究中,一些老年人的情况表明:他们的Thal分期(即Aβ在脑区扩散的阶段)已经符合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然而在他们生前,并没有出现痴呆的相关症状。
这不禁让人疑惑:Aβ的积累,究竟是不是导致疾病的关键因素?抑或是仅仅成为人体衰老过程中的附带产物?
二、这项研究做了什么?
该研究源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百岁老人研究”小组,由Henne Holstege教授担任组长,并于2025年6月30日在《JAMA Neurology》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21.3)。
研究对象包括:
有95位百岁老人自愿申报认知能力正常,并且慷慨捐献了自己的大脑,其中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了103.5岁。
与参照组相比,有38名经过病理学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参与,其中患者的中位年龄为84岁。
研究人员对百岁老人的脑部进行了细致的Aβ负荷测量,并将所得数据与老人临终前大约10个月所进行的认知能力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一:这些老人脑子里的病,其实不比阿尔茨海默病轻
研究显示:
在百岁高龄的群体中,有高达35%的个体,其大脑中的Aβ蛋白含量极高,接近甚至超过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水平。
2、他们的Thal分期最高达5期(即Aβ已扩散至小脑);
此外,病例中还显现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多种病理现象,包括脑血管中的Aβ沉积、神经组织中的斑块形成、Tau蛋白的异常缠结以及TDP-43蛋白的病理改变。
换句话说,从医学的视角分析,他们的思维器官呈现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然而,这些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却相当出色,多数人甚至顺利通过了13项认知能力测试中的大部分项目。
发现二:Aβ负荷越高,认知能力确实越差
那Aβ到底有没有影响认知?
是的,存在这样的关联。Aβ负荷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认知能力越低,尤其是对执行功能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具体结果包括:
新皮质区域中Aβ的沉积程度越重,那么在执行功能测试(例如数字顺背、时钟绘制测试)中的表现就越不佳。
海马CA1、CA3区域内的Aβ沉积现象 → 与MMSE评分以及整体认知能力评分的降低存在关联;
在百岁老人群体中,那些Aβ负荷较高的个体,其认知能力相较于Aβ负荷较低的同龄人明显较低。
即便成功控制了诸如Tau蛋白、TDP-43蛋白以及海马硬化等病理因素,这些关联性依然保持不变。
结论:Aβ不是无害的,它的确对大脑功能有损害作用。
发现三:5位“认知韧性者”的存在,揭示关键机制
在众多承受高负荷Aβ的百岁老人群体中,竟然有五位老人展现出了非凡的“超常认知韧性”。
1、他们大脑中的Aβ水平高得惊人;
2、但他们的认知测试却排在前25%;
3、科学家称他们为“认知韧性者”。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
1、Tau缠结(Braak分期)显著较低;
2、TDP-43病理显著更轻;
3、CAA Type 1(Aβ主要沉积在皮质毛细血管中)的病例较少见,相反,更倾向于CAA Type 2(Aβ沉积在软脑膜以及皮质动脉、小动脉和静脉中)。
这一提示表明:Aβ可能充当“导火索”,然而,认知功能是否受到损害,实则是由其与Tau等病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因此,阿尔茨海默病并非仅仅是Aβ的问题,然而Aβ的聚集也并非仅仅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即便是在百岁高龄的老人群体中,这种沉积依然与认知能力的下降紧密相连。
三、一点思考,大家共勉
在这项研究中,百岁老人通过他们的大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阿尔茨海默病,究竟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被误读的生理过程?
以往,我们常常将β-淀粉样蛋白视为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然而,如今我们认识到,它的存在并不等同于最终的命运。
一个人是否患上失智症,关键可能不在于“毒蛋白”的多少,而在于大脑如何与之和谐共存。
观察发现,这些老年人尽管大脑中病变遍布,却依然能够维持语言、判断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可能仅仅是积累了一些病理变化,便迅速陷入了记忆的深渊。
这提醒我们:
阿尔茨海默病的出现并非源于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一场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的失调现象。
Aβ蛋白、Tau蛋白、血管系统、基因表达、炎症反应、代谢过程以及网络连接等,每个环节都可能是引发连锁反应的起始点。
因此,我们需要将关注点从“消除蛋白”转移到“洞察大脑”这一层面。相较于单一指标的聚焦,更关键的是全面审视这一生态系统的韧性所在,以及为何某些个体能够“毫发无损”。
该研究由Rohde SK、Luimes MC、Lorenz LMC、Fierro-Hernández P、Rozemuller AJM、Hulsman M、Zhang M、Graat MJI、van der Hoorn ME、Daatselaar DAH、Scheltens P、Richardson TE、Walker JM、Sikkes SAM、Hoozemans JJM和Holstege H共同完成,发表于2025年6月30日的《JAMA神经学》杂志上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文章标题为《百岁老人中的淀粉样蛋白-β病理与认知表现》,文章编号为e251734,DOI为10.1001/jamaneurol.2025.1734,已在线发表,PMID为40587140,PMCID为PMC1221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