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我,大学毕业刚进入职场,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
与众多年轻人相似,我偏爱熬夜。朋友相聚时,我们熬夜狂欢;独处时,我便熬夜追剧、畅玩游戏。在某种程度上,熬夜于我而言已演变成一种潮流,每当有人表示疲惫欲睡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不论其年龄如何,在我心中,他们都被视为中老年人。
然而,眼睛的疼痛,让我放弃了熬夜。
魔兽是赢了,眼睛越来越疼
2012年某个夜晚,我熬夜与人对战魔兽。时间已过十点,突然右眼一阵剧痛,随后一个微小的痛点持续折磨着我。我年纪轻轻,怎能将这点疼痛放在心上?我强忍着疼痛,与对方进行微操团战,一局接着一局地激烈对战。
夜半时分,一点半钟的决战时刻,我的山丘之王挥舞巨锤,将对方的死亡骑士击倒在地,对方打出gg表示投降。然而,就在这一刻,我感到右眼一阵嗡鸣,疼痛感从一点蔓延至整个面部。尽管如此,我并未放在心上,带着胜利的喜悦,我沉入了梦乡。
次日踏入工作岗位,正逢同事相遇,对方问道:“哎,小周,你的右眼为何呈现如此红肿之状?”
我急忙奔向洗手间前方的镜子,发现我的右眼布满了鲜红的血丝。考虑到去医院实在是太麻烦,我决定直接去药店购买一瓶氧氟沙星眼药水自行滴用。然而,从清晨到夜晚,眼红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减轻。到了晚上,当我用手机时,我突然感到眼底的疼痛。更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我的右眼发红,但当我闭上右眼,用左眼去看手机,疼痛感依旧存在。
我心中预感不妙,急忙躺下休息。夜半时分,我前往洗手间,朦胧中察觉到右眼前方似乎有一团类似眼屎的粘稠物。翌日清晨,当我睁开眼时,发现右眼观察事物仿佛被一层薄雾所遮挡。
看东西像隔了一层雾丨pixabay
看东西不清楚,
是眼睛里的水浑浊了
视线模糊让我毫不犹豫,立刻请了假,疾步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挂号就医。医生让我将面部贴近一个金属支架(后来得知那设备叫裂隙灯),用强烈的灯光照射了许久,随后询问:“还有其他症状吗?分泌物是否增多?”
我说:“是的,数量并不多。我曾经也患过结膜炎,但似乎这次的病情更为严重……”
医生面带愠色地打断了我的话:“这可不是普通的结膜炎,而是虹膜睫状体炎!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眼部疾病!你怎么会患上这种病症的呢?”
他细心地向我说道,右侧视野看东西时仿佛笼罩着一层薄雾,这主要是因为眼内房水出现了炎症分泌物,变得相当混浊。这种病症的一个典型表现是对光敏感,因此看手机屏幕时会感到疼痛,而且由于视神经是左右相连的,不论是用哪只眼睛看,都会感到不适。
我学过生物学课程,对于虹膜有所了解,然而对于睫状体的概念却一无所知,也并无兴趣。医生为我开具了药物,其中包括一个装着白色混浊液体的不透明白色小瓶,该液体名为醋酸泼尼松龙,以及左氧氟沙星。此外,还有一个透明的高瓶子,里面装的是阿托品,我在配眼镜时曾经见过,它是用来散瞳的。
虹膜睫状体炎,房水混浊让我看不清丨wikipedia
点上药好很多,为啥问我的腰?
我随即投身于用药的生活。醋酸泼尼松龙需每小时涂抹一次,左氧氟沙星则需每日服用四次,而阿托品则是一日一次。当天我便学会了自律,整日都躺在床上,闭上双眼。毕竟,右眼即便睁开,也因散瞳和模糊的视野而无法看清任何东西。
经过了一昼夜的忍耐,当我再次睁开眼睛,发现扩瞳的效应依旧存在,视野中仍带着些许朦胧,但与昨日那种仿佛隔着一层障碍的感觉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于是,我再次踏进了医院,医生建议我可以将醋酸泼尼松龙的用药频率减少至每日四次。
连续治疗了一周后,复诊时我遇到了一位女医生。她用裂隙灯照了片刻,然后说:“小伙子,这次的治疗应该算是顺利了。你可以把醋酸泼尼松龙的用量减少到每天一次,再继续治疗一周,之后应该就可以自行停药了。但是,这种病很容易复发,所以你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再熬夜了。另外,你还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吗?比如强直性脊柱炎之类的?”
我不确定。然而,我的腰部时常感到不适,尤其是左右髋关节,也就是连接臀部和大腿的部分,它们有时会一天接一天地交替出现疼痛。
医生听完我对症状的详细叙述后,断定可能性极高,建议我前往风湿免疫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我对此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现场挂号,并在当天下午就坐在了诊室里等待。进行了抽血化验,并在医生面前演示了几个动作。第二天,我拿到了诊断结果: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那天患者不多,我成为了最后一位就诊者,医生得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普。因此,在那八年前的午后,当我在风湿免疫科的诊疗室中,那层遮蔽世界阴暗面的面纱在我眼前再次缓缓揭开。
强直性脊柱炎与虹膜炎的纠缠
医生向我解释,这种疾病与遗传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免疫系统能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髋关节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还可能面临驼背和弯腰的困扰。在现有医学条件下,尚无法彻底治愈此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利用生物制剂来调节免疫系统,然而这种方法却可能削弱人体对抗癌症的能力。
虹膜炎是强直性脊柱炎在眼部的一种症状,它是一种相当危险的眼科病症。若治疗延误,可能会引发白内障等并发症,还可能造成瞳孔缩小、粘连,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瞳孔完全无法活动。
此外,治疗此病颇为繁琐。首先,激素药物(例如醋酸泼尼松龙)的疗程较长,有可能导致白内障或眼压上升;其次,该病易于复发,每次治疗都比前一次更为复杂。若想降低复发概率,就必须调整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感冒,以防免疫系统被激活。
那日午后,阳光灿烂,我却感受到一股彻骨的寒意,令人不寒而栗。我年仅二十四,却注定要与这顽疾为伍,直至生命终结。人生的悲剧为何降临在我身上?命运对我的打击,为何如此之重?
我时常琢磨,项羽之所以有重瞳,或许是因为眼睛中存在两个瞳孔,这或许正是导致瞳孔黏连的病症。而史书中记载苏轼曾患有反复发作的红眼病,这或许也是同一问题的体现。若虹膜炎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导致失明,但苏轼和项羽生活的年代,哪里有激素这类药物,他们又是如何避免失明的呢?
记住醋酸泼尼松龙这个药,下边还会出现丨作者供图
抵抗不住的熬夜,让我复发了
愈合了伤口却忘记了痛楚,我立下誓言,今后不再熬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承诺也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我尚能克制自己不沉迷于游戏,但在这个年龄阶段,身为职场的中坚力量,正是需要通过加班来提升业绩的关键时期,又怎能轻易放弃休息呢?于是,我的就寝时间逐渐从九点推迟到了十点,再后来又延至十二点。
不难预见,2016年,我的虹膜炎不幸再次发作,这次侵袭的是左眼。我察觉到眼部疼痛后立即决定休息,然而已经为时已晚,一觉醒来,眼前依旧是一片朦胧的雾气。
我急忙奔向医院,向医生详细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和所体验到的不适。医生听后,立刻带我走到裂隙灯前检查。“哎呀,你的眼睛里有很多KP。”她惊讶地说。
这是我首次接触到“KP”这个术语。回到家后,我取了药,随后闭上左眼,仅用一只眼睛在手机上查阅相关信息。据资料显示,KP的完整名称为角膜后沉着物,它是眼部炎症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虹膜炎的关键症状之一。
角膜后沉着物丨wikimedia
病情明显加重,眼中的朦胧感持续了两日未曾消散。我鼓起勇气乘坐地铁前往医院复诊,在地铁站内,我发现灯光周围环绕着类似彩虹的光环。那位熟悉的复诊医生认出了我,他耐心地为我解释,这现象是由于虹膜炎导致瞳孔缩小,进而引起眼压下降,因此我看到了彩虹般的景象。
这次药物减量过程较为缓慢,经过两周,我每天仍需四次点药。然而,职场竞争激烈,长时间缺席工作很容易导致被边缘化,因此我强忍着不适坚持上班,上午在办公室处理事务,下午则前往医院。经过三周的治疗,医生传达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我的眼压出现了上升。
人的正常眼压范围在10至21毫米汞柱之间,你的眼压达到了22.6毫米汞柱,她解释道,“尽管如此,激素治疗还不能立即停止。我建议给你开一些专门用于降低眼压的眼药水。”
于是,我的眼药水中新增了盐酸卡替洛尔这一成分,用于降低眼压,总数达到了四种。我连续三天心神不宁地服用着这些药物,随后前往复查。医生告知,眼压已经有所下降,待激素治疗结束后,情况将会进一步改善。
本来好转,用眼加感冒让我住院了
关于“稍后一段时间”的问题出现了。那几日,我驾车行驶,夜晚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目光紧盯着路灯,持续了一个小时之久。恰巧那时,我还患上了感冒。回到家后,我把车停好,打算闭上眼睛休息片刻,却发现左眼异常发热。
翌日,我急忙赶往医院,医生面露无奈地向我说明:你的病情出现了反复。感冒会激活免疫系统,这或许会导致症状加剧。之前我眼中的KP已经逐渐消退,药物也即将停用,然而现在,医生又发现了四颗KP。
无奈之下,我只得返回家中,期盼我的感冒能够迅速痊愈。在那几日里,我反复经历着相同的梦境,梦中我与敌人激烈交手,背后却又遭受着敌人的偷袭,尽管如此,我却无法调转身体。
感冒很快痊愈了,然而,由于这次病情的反复发作,医生不敢擅自停药,只得让我持续使用醋酸泼尼松龙。长期使用激素药物,其升高眼压的效果愈发显著,即便在服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我的眼压依旧从22毫米汞柱上升至25,随后又升到28,最终飙升至33毫米汞柱。
医生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他安排了我每天进行五次的眼压检查,并指示我直接在眼科门诊等候。护士完成测量后,当我听到眼压数值高达40.2时,我感到双腿无力。医生见我如此虚弱,便采取了果断措施,为我开具了住院证明,我带着40.2毫米汞柱的高眼压数值,来回奔波办理了住院手续。
眼压测量丨wikipedia
这位主管医生是一位刚从博士毕业不久的年轻女性,她与我交谈了很长时间,最终做出了一项艰难的抉择——决定让我停止用药。这个决定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停药后病情是否会再次复发。医生对我表示安慰,她告诉我,既然我目前住在病房里,若是病情出现反复,只需立即进行治疗即可。
就这样,我在眼科病房里安顿下来。
幸运的是,病情并未再次出现波动,在停止使用醋酸泼尼松龙后,我的眼压得到了控制。出院后仅一周,我便去进行了复查。接待我的医生用裂隙灯仔细检查过后,询问道:“请问是哪只眼睛出现了问题?”
那一刻我开心极了。医生都认不出来,那就是康复了!
第二次复发,在眼睛上打针
八年后,我又经历了一次复发。原因还是一样:熬夜。
夜以继日地观看电视剧的我,突然感到左眼剧痛。起初,我试图忍耐,不愿在疫情期间前往医院,然而疼痛愈发加剧,最终我不得不直面眼科医生的裂隙灯检查。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眼科部门的人员也被紧急调派至前线支援,导致剩余的医生数量不多。负责为我进行检查的男医生似乎显得有些缺乏自信,于是特意请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女医生一同会诊,经过两人的快速诊断,很快就确认了我的病情已经复发。
这次病情不算严重,多亏你及时就医”,疫情期间,眼科诊所内人迹罕至,两位医生面对我这位患者,共同给予了我慰藉。尽管安慰的话语温暖人心,但这次的治疗方案相较上次,力度显然更大。医生拿出了两个小巧的玻璃瓶,我一看,心中不禁有些恐惧,这不就像是用来注射的玻璃瓶吗?
我确信,医生打算为我注射药物。两名护士将我固定在治疗床上,随后,一支注射器刺入了我的眼睑下方,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仅仅是麻药,紧接着,又是一针。尽管并不疼痛,但目睹针头在眼前晃动,内心的恐惧与无力感愈发强烈。
注射一针后,疼痛感立刻消散。医生态度十分和善,在注射药物的同时,还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所用的药物是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其中所含激素的效力超过了醋酸泼尼松龙。
我并未多言,内心实则十分焦虑,心想医生所说的轻症或许只是对我的一种宽慰,然而究竟如何,我们并不清楚,我们也不敢深究……
医生让我别再来了
治疗过程相对顺畅,症状在一周内便完全消失,患者已进入药物巩固阶段。然而,这是患者的第二次复发,且上一次复发期间曾出现波动,因此医生在用药上格外小心,药物剂量逐步减少,不敢急于求成。
最终,病状仅仅持续了短短数日,而治疗过程却长达一个月。我饱尝了疾病的折磨,在这四周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按时前往医院报到,以至于整个眼科的医生都对我印象深刻。每次我走进去,他们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又来了?快请坐,我来帮你检查一下虹膜!别担心,一切正常!”
停药一周后进行复查,幸运的是,并未发现任何复发的征兆,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医生也露出了轻松的表情。这次复诊的医生正是当初第一位接待我的那位,在我拿起病历准备离开之际,她突然说道:“这次算是顺利过去了,请你答应我,以后不要再来了。”
我一边“嗯嗯”道了谢往外走,一边想,我也不想生病啊!
医生点评
苗森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呢?
虹膜睫状体炎的成因相当复杂,涉及感染、免疫系统的失调以及创伤等因素。诸如感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身体疲劳,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可能引发虹膜睫状体炎。
必须关注的是,虹膜睫状体炎有可能独立成病,亦或是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的眼睛症状。因此,患有这些免疫疾病的患者,若能增强体质,规避劳累、熬夜、压力过大等可能损害免疫状态的因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病率。
如何判断自己得了虹膜睫状体炎?什么时候需要尽快就医呢?
虹膜睫状体炎的早期表现与普通结膜炎颇为类似,许多人往往在初期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未及时就医接受恰当的治疗和用药,这最终导致了病情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此类疾病的确诊需依赖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并通过使用专业的检查设备(如裂隙灯)进行细致观察后,方可作出准确判断。
眼部若出现疼痛感、异常的红色、显著的畏光症状、以及泪液分泌增多,特别是当出现视物不清或视力减退的情况时,务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治疗。
就诊时需要挂哪个科室的号呢?
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虹膜睫状体炎的情况下,应优先前往眼科进行专业检查。若伴有关节不适、腰部疼痛、皮肤出现红斑以及口腔溃疡等症候,还需前往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以评估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若已确诊患有自身免疫性病症,建议在治疗眼部疾病的同时,前往风湿免疫科进行复查,以评估这些疾病是否因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引发了虹膜睫状体炎。同时,对自身免疫性病症的有效管理,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虹膜睫状体炎的发生风险。
如何治疗?
主要是在局部使用眼药水治疗,一旦发生并发症,可能还需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干预。在用药过程中,务必遵循医生的指导。无论是治疗所用的药物、用药的频率,还是复查的时间安排,都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指示。按时进行复查,不仅能及早发现并发症,防止病情延误,还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从而在适当的时候减少激素药物的用量。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复发或恶化。
虹膜睫状体炎真的那么可怕么?
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多数病人在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之后,都能彻底恢复健康状态,仅有极少数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能会遭遇白内障、青光眼等并发症。
虹膜炎,不可怕,
及时就医很重要,
遵医嘱,勤复查,
增强体质防复发!
个人分享的经历并不能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它不能替代医生针对特定病人所做的个性化评估。若您有就医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