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前,厦门大学的夏宁邵团队选取了“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作为研发HPV疫苗的途径,这一举措被外界视为“不可能”的挑战。那么,这一尝试又是如何逐步改写我国HPV疫苗的发展历史的?让我们一起回顾国产HPV疫苗的研发过程
研发背景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科学家周健携手澳大利亚免疫学家Ian Frazer,借助重组DNA技术成功表达了HPV类病毒颗粒(VLP),并证实了其能够引发免疫反应。然而,当2002年夏宁邵团队着手研发HPV疫苗时,他们遭遇了真核细胞表达技术的专利难题,这个难题如同他们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创新选择
面对专利壁垒,该团队摒弃了常规做法,转而采纳了国际学界与工业界普遍认为“几乎无望”的大肠杆菌系统。在戊肝疫苗研制取得成功之前,这一系统已经证明了其生产人类疫苗蛋白的潜力,这一成就为团队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并增强了他们坚持这一创新决策的信心。
临床推进
2010年,我国首个国产二价HPV疫苗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曾经不被看好的大肠埃希菌表达技术,如今已从实验室走向人体试验阶段。随着40岁后人群对癌症的担忧日益增加,对疫苗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也在认真思考如何确保临床试验中人群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拓展研发
2007年,当二价HPV疫苗开始申报临床试验阶段,夏宁邵团队便着手开展了九价HPV疫苗的研发工作。为了在一种疫苗中复现九种不同类型的HPV L1蛋白,他们采用了嵌合类病毒颗粒技术,这一创新技术开辟了新的研发途径,并得到了《自然·通讯》杂志的高度认可。
人才保障
众多研究者参与了两款国产HPV疫苗的临床实验。李仲艺曾作为研发团队的一员,厦门大学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众多毕业生毕业后加入了万泰生物,从而构建起了一支稳定的疫苗研发和生产人才队伍。
未来展望
新一代HPV疫苗的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同时,现有疫苗的临床试验也在持续进行中。得益于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国产九价HPV疫苗有望让更多人群从中受益。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30年消除宫颈癌”的战略目标,而在这个目标中,90%的女孩在15岁前接种HPV疫苗被视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
我国自主研发的HPV疫苗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目睹了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从模仿跟随到突破创新,进而成为行业标准的引领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个委员会名单上,我国学者已开始显现其才华。那么,你预计国产HPV疫苗在未来还能在哪些领域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