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人们常常忽略了肠道健康的重要性。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肠息肉,实际上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以张女士为例,她体内有一个直径达到2.5厘米的绒毛状腺瘤在结肠中悄悄生长,而她自己却毫无察觉,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那么,肠息肉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
肠息肉的真相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向内凸起的额外组织,通常被比喻为肠道里的“小肉球”。根据其性质,这些息肉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在肿瘤性息肉里,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癌变可能性;至于非肿瘤性息肉,例如炎性息肉,其发生癌变的几率则相对较低。医学研究指出,约九成结直肠癌源自腺瘤性息肉的转变,这一变化通常耗时5至10年。在我国,50岁及以上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患有结直肠息肉。在这些患者中,腺瘤性息肉的比例较高,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导致50%至70%的结肠癌病例。
癌变风险因素
息肉的尺寸和种类会影响癌变的可能性。锯齿状腺瘤虽然癌变概率不高,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它与结直肠癌有着紧密的关联。大多数肠息肉在早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许多患者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意外地发现了它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在较年轻的时候就有可能患上癌症。年满四十的成年人,男性朋友们,家族中留有疾病史的人,还有那些经历过胆囊切除手术的人,他们更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
发病人群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需要特别关注。男性患病的几率稍微高一些,这可能与激素水平和生活习惯有关。对于患有慢性肠炎的人来说,由于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的刺激,增生的情况会增多,从而增加了息肉的风险。此外,如果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病,那么个人患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症状警示信息
起初,大多数人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然而,一旦身体出现某些迹象,这些迹象或许暗示了息肉的存在。便血发生时没有疼痛感,血液颜色鲜红,有时会粘附在粪便上,或在排便时滴落;腹部会感到疼痛和膨胀,息肉增大后可能引发肠梗阻或加剧肠道活动;若出现贫血和体重减轻,持续的出血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而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则需提高警惕,防范癌症风险。
筛查检测建议
四十岁以上的人群,不管是否有症状,都应每隔三到五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特别是那些有家族病史或患有炎症性肠病等风险较高的人,最好在四十岁之前或按照医生的建议的年龄开始进行定期的筛查。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早期发现并移除息肉,可以有效地阻止肠癌的蔓延。
术后预防与治疗
术后三个月到六个月期间必须进行肠镜复查,此后每一年或三年复查一次。对于绒毛状腺瘤或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患者,复查时间可以缩短到术后六个月,而且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复查周期还可以进一步缩短。关于阿司匹林、钙剂和维生素D在预防复发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证据支持,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仍然需要遵照医生的指导。
肠道中那些息肉,就像是潜伏的定时炸弹,不过别担心,我们并非对此无计可施。只要我们坚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留意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我们就有可能在息肉恶化之前将其风险化解。你有没有养成定期检查肠道的习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