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价中标!0.22元/支的间苯三酚注射液,是亏本赚吆喝?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中国仿制药由于原料药生产上的优势,成本本就有所降低,但这个0.22元的极低报价却引起了行业内对其“亏本赚吆喝”的疑虑。药品价格如此便宜,背后究竟有何隐情?让我们共同揭开真相,一探究竟。

低价集采引争议

集采政策让药品价格明显降低,比如2024年的医保谈判中,阿司匹林单片的价格已经降到每片3分。然而,过分追求低价并不是一个长久的策略,这就像一把双刃剑。药企为了能够成功中标,不得不持续降低报价。有些药企即便以极低的价格中标,后续仍然存在委托生产的状况,这严重压缩了它们的利润空间。这样的做法自然也带来了质量上的风险。

委托生产藏乱象

一些药品企业在成功中标后,会将生产任务委托给其他企业,例如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太极集团的一部分。然而,海梦智森公司作为委托方,并未对受委托的太极制药实施严格的监管。在太极制药的生产过程中,设备记录显示出了异常情况,而这些异常并未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和处理。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生产数据存在缺失。这些问题揭示了行业内部“B类企业难以对C类工厂实施有效监管”的现实状况,这一状况进一步导致了药品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多家药企现违规

一些药品制造商生产的药品并未满足质量要求。石家庄格瑞药业的阿昔洛韦滴眼液检测中发现了明显的杂质,不符合相关规范;丹东医创药业的炎琥宁注射剂里检出了不符合标准的成分;多家的防风水分也暴露出了质量问题;安徽康和中药科技生产的红花出现了染色不均的问题。这些违规情况表明,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着质量问题。

仿制药评价现状

自2015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体系,规定仿制药在生物等效性上必须与原研药相符。该制度显著促进了仿制药质量的提高,截至目前,已有超过四千种仿制药通过了这一评价流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这其中就包括郑筱萸时期遗留的“僵尸批号”问题,这一问题尚未被完全根除。同时,还有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它们对整个行业的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低价策略恶性循环

低价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品的销售量,进而降低成本,但这样做却让企业在竞标时不得不削减对质量监管的资金支持。一旦成功中标,由于成本的限制,企业很难保证生产质量,可能会面临违规操作的风险。若长期如此,企业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进而形成“低价销售、违规操作、市场淘汰”的恶性循环。

图片

监管需前置升级

图片

保障药品质量,监管至关重要。必须实施前期监管,对中标企业进行“生产资格”及“生产能力”的双重核实,防止轻资产企业以空手谋利。唯有严格实施监管,企业才会重视品质,才能防止医药行业变成资本的游戏。

当前医药集中采购的进程井然有序,不过我们面临了一个挑战:如何在药品的价格和质量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并且,希望大家能够为这篇文章点赞以及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并关心医药领域当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