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印度媒体透露,高盛的分析报告显示,印度的医药行业在“中国+1”的供应链策略中正快速成长。不过,若要实现全面盈利,预计还需等待2至3年的时间。这一信息在全球医药供应链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印度医药产业是否真的能够凭借这一战略独占鳌头?
战略背景
近期,“中国+1”战略受到了广泛的青睐,其目的是促使企业减少对国内供应链的依赖。在医药行业,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希望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以分散风险并削减成本。在这种战略的大背景下,印度的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众多相关企业纷纷作出积极响应,希望能借此机会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提高自己的地位。
初步成效
高盛发布的报告源自“2025年印度合同研究组织/合同开发与制造组织之旅”活动的成效,指出印度企业近期接到众多国际客户的询价。这些客户计划将供应链从中国调整。例如,一些规模较大的制药公司为了实现供应链的多样化,已将初步的询价和报价请求转变为试点项目和较小规模的合同。这一调整表明,在“中国+1”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印度的医药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收益待时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实现显著的财务回报,仍需保持耐心。依据高盛的分析报告,这样的结果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在过去的一年至一年半期间,诸如西奈基因、纽兰德、迪维等部分企业,其管理层已经开始研究将询价转化为试点项目或合同的实例,然而,若想实现全面盈利,前路依旧遥远。
法案影响
美国的“生物安全法案”正在经历变革,其核心目标在于降低美国对中国的生物技术供应商的依赖。尽管关于该法案的讨论并不频繁,且获取的更新信息有限,但多数企业表示,他们的客户正在积极制定计划,旨在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这一趋势无疑为印度的医药行业提供了发展良机,同时也加快了该行业的进步速度。
企业差异
大型制药与生物技术企业引领了这一趋势,它们资金雄厚,实力强劲,有能力承担供应链转移带来的成本。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小型制药企业因资金短缺,且转移供应商需投入大量资金,仍在权衡利弊。因此,在印度的医药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合作进展存在差异,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合作进展更为顺畅。
未来展望
高盛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供应链的多样化趋势将会逐渐显现。尽管现在投资者对“生物安全法案”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但行业内的大多数企业都普遍认为,客户们正在积极地为我国后续的采购活动做准备。在“中国+1”战略的大环境下,印度医药行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想实现全面盈利,企业需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力。
印度医药产业在“中国+1”策略中显现出其发展潜力,然而,它也遭遇了不少困难。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印度医药行业是否真的能在将来全面超越中国,成为全球医药供应链的领头羊?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的观点和讨论,同时也诚挚邀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