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乱象丛生!是科普还是敛财?你还敢轻信吗?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发言人胡强强指出,目前医疗科普已成为短视频领域的热门讨论话题,众多医生正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广泛传播健康科普信息。某些“网红医生”将医疗科普视为盈利手段,借助专业地位为自己担保,以科普为名违规进行导医导诊,进行线上咨询,线下吸引患者,直播推销商品,甚至高价售卖药品;另一些则通过夸大治疗效果、编造病例、虚构故事等手法误导民众,以敛财为目的。发言人警示公众,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网红医生”。

此次提醒直指互联网医疗科普领域的一个显著问题。目前,众多“网红医生”凭借专业能力脱颖而出,深受网友青睐,然而,其中部分“网红医生”却借科普之名,以“专家门诊”为幌子吸引患者,甚至为机构推销高价药品。某些“网红医生”之所以名声大噪,并非凭借个人能力,而是依托于幕后团队的包装。他们往往很少,甚至根本不参与视频内容的制作和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只是被动接受安排、默许虚假宣传,将患者的信赖和医院赋予的职称当作了换取利益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置于了极大的风险之中。

网红医生现象引人关注,然而,我们亦需认识到这一群体的积极作用。根据已废除的《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医生有责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而在新修订的《医师法》第二十三条中,这一条款被调整为“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不仅扩大了教育对象,还增加了“健康指导”的内容,这表明医生在科普宣传方面的责任有所加重。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效果不佳、覆盖范围有限,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对医学知识普及的需求。因此,借助自媒体等新兴平台来提升医学科普的传播效率,这一做法无疑是值得推崇的。

观察具体操作层面,短视频及直播等自媒体渠道打破了医疗信息的隔阂,促使医学知识冲破医院界限,尤其在慢性病管理、医学常识传播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效能。再者,众多医者借助自媒体平台与病患进行互动交流,有效补充了传统线下诊疗和沟通的不足与局限。若因小失大,对“网红医生”这一现象全盘否定和过度防范,不仅会打击医生投身互联网医疗科普的热情,而且可能导致公众丧失获取专业健康资讯的重要途径。

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未来网络医疗科普领域拥有巨大的开发空间。例如,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同人工智能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远程诊疗咨询、药物使用指导等应用场景将实现更加标准化和高效便捷的发展。除此之外,未来虚拟现实技术或许能够打造出规范化的诊疗环境,届时“网红医生”将能够从直播间步入虚拟现实领域,为网民带来“医生就在身边”的切实感受,同时还能在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医患交流、院外跟踪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网红医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被引入未来的服务场景,其潜在的危害性也将随之显著增加。

网红医生的璀璨未来与现状的混乱局面构成显著对比,要填补这一差距,必须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固制度防线,例如对“网红医生”的资格进行细致审查,推行医生个人IP实名制,同时通过关键词监测技术实时过滤违规言论,防止假冒医生混入此领域,并推动真正医生端正对待医疗科普工作的态度。在整治不良现象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对那些持续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医生提供支持,例如将他们的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平台算法应向那些优质的医疗账号倾斜,以便这些账号和内容能更轻易地显现出来。唯有实施严格的监管并实施明确的奖惩措施,才能重塑医疗行业的生态环境,重新建立“网红医生”的信任和良好口碑。

面对当前局面,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向公众发出警示,强调对“网红医生”保持警惕实属必要。这番告诫并非否定网络医疗科普的积极影响,而是旨在铲除不良现象,让其正面价值得以充分展现。需知,“不可轻信”是当前对“网红医生”应设的警示标志,而“值得信赖”则应是我们的最终追求。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