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发生了一起让人深感悲痛的事件,一位68岁的王女士因食用了隔夜的凉拌银耳,不幸身体出现不适,不得不住院治疗。病情严重到陷入昏迷,肝脏功能也出现了衰竭。这一不幸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意识的警钟。实际上,有些看起来可以食用的食物,实则隐藏着风险。接下来,我将为大家逐一分析。
中毒事件回顾
王女士在食用了泡了一整夜的凉拌银耳后,就医检查发现,她的肝功能指标明显超过了正常水平。医生对此深表怀疑,认为是“米酵菌酸”导致的食物中毒。于是,医生立即对她进行了血浆置换等紧急救治。这个案例反映出,隔夜泡发的木耳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这样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并不少见。
中毒木耳要素
木耳若浸泡时间过长或存放不当,就可能会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这种细菌本身并不可致命,然而它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却含有剧毒,只需极小的1毫克就能致命。此外,这种毒素对高温有较强的抵抗力,且不易溶于水,即便将变质的木耳彻底清洗干净并煮熟,也无法完全去除其中的毒性。
中毒症状及后果
感染之后,一般潜伏期在0.5到12小时不等,但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这个时间可能会拉长到3天。受影响的器官主要包括肝脏、大脑和肾脏。目前,还没有找到特效的解毒药物。治疗方式主要是减轻症状和进行支持性治疗,死亡率相对较高。患者常常会感到上腹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易中毒食品
木耳和银耳的附近,北方有臭碴子和酸汤子,南方则流行糯米汤圆和吊粑浆,此外还有河粉、米粉等湿粉类淀粉食品。这些食品在长时间浸泡、发酵或储存过程中,可能会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进而导致“米酵菌酸”中毒。以糯米汤圆为例,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其变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
中毒原因追溯
木耳与银耳中毒现象多因原料遭受土壤中细菌的污染,亦或是室温浸泡时间过长所致。至于米面发酵食品的中毒,主要源于制作与储存过程中,细菌得以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衍。以家庭发酵玉米面为例,由于条件难以精确掌控,中毒风险自然增加。
避免中毒方法
为避免米酵菌酸导致的食物中毒,我们必须避免自己制作发酵的米面和淀粉制品。木耳和银耳泡发后,应迅速食用,通常用冷水浸泡一至两小时,最长时间不超过四小时,而用热水泡发则所需时间较短。购买新鲜湿粉类产品时,要留意产品说明,并采用低温储存方法,保证当天食用。一旦发现食物发霉,应立即丢弃。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过预防这类食物中毒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触动,别忘了点赞并分享来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