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身体不适?湿气问题大揭秘!你了解多少?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封面新闻记者 周卓玥 实习生 陈思蓁

炎热的天气过后,连绵的阴雨天气使得空气湿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因此感到身体沉重、湿气重、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乏力、困倦等症状。根据中医理论,这些不适往往与“湿气”因素密切相关。眉山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主治中医师徐冰指出,在夏季,我们应当更加警惕湿气的侵扰。

“湿气”是什么?

中医学里,“湿气”被视为一种有害的邪气,它具有沉重、粘稠、向下流动的特性。在采访过程中,徐冰医生阐述,湿气的产生主要源于外界环境和人体内部两个方面。

外部湿气的产生主要受到气候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根源在于空气中较高的湿度水平。在如阴雨连绵、空气潮湿的天气条件下,湿气的含量会相应增加。

“内湿”现象往往源于生活习惯和情感波动。饮食不节是常见诱因,比如频繁摄入冰冷、油腻、甜食等。长期酗酒、吸烟亦能加剧体内湿气。再者,若个体长期处于焦虑、急躁、愤怒等情绪困扰中,亦可能引发“内湿”。

潮湿天更容易“湿上加湿”?

湿润的气候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到疲惫,这主要是因为“外部的潮湿”和“体内的湿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湿气常常在不经意间“趁虚而入”——人体哪个部位较为虚弱,湿气便更容易向那里侵袭。特别是那些湿气较重的人,他们的脾胃往往较为虚弱。因为脾是后天养生的根本,气血生成的基础,负责运化水湿。一旦脾虚,身体的运化能力就会下降,此时外来的湿气一旦侵入,便容易导致“湿上加湿”的情况。

哪些人更容易湿气重?

体内湿气主要与肺、脾、肾这三个器官紧密相连。一旦这三个器官出现异常,便可能引发体内湿气积聚不畅。

不同部位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1. 肺气虚:易感冒、常咳嗽。

_天气潮湿是什么感觉_潮湿天气如何养生

2. 脾虚:舌边有齿痕(即“裙边舌”)、舌苔白腻或黄腻。

3. 肾虚:怕冷、水肿、乏力、易水肿、免疫力低下等。

中医祛湿方法:外调+内调

中医中的拔罐与刮痧等技术,堪称传统且广为人知的除湿手段。专家指出,此类疗法通常建议每周实施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超过十分钟,频率不宜过高,时间也不宜过长。

除了采用外治方法,徐冰医生还建议采取饮食调养手段以辅助除湿,尤其是遵循中医“食物与药物同源”的原则。他推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诸如薏苡仁、红豆、茯苓、白术等具有祛湿和健脾功效的食材,将其泡水后饮用。

如何判断自己湿气重?

1. 头发出油快,皮肤易冒痘。

2. 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

3. 大便黏腻、不易冲净。

4. 皮肤反复长湿疹、白色水泡(中医上称为‘白疱’)。

徐冰医生特别强调,夏季特别容易受到湿气的困扰。根据中医理论永川行政服务中心,“脾主长夏”,夏季气候湿润且气温较高,这很容易导致体内和体外的湿气相互叠加,引发各种不适。因此,在饮食方面,应尽量保持清淡少油,多挑选具有清热除湿功效的食物,例如薏仁、红豆、冬瓜、丝瓜等。同时,合理运用中医治疗方法,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湿气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