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长时间陷入思考,却始终不得其解,而在午后小憩之后,灵感却如泉涌般涌现?在6月25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公布的一项新研究,为这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现象给出了科学的答案——深度睡眠或许正是开启灵感宝库的神秘钥匙。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主导了该研究,招募了90名志愿者。志愿者们首先接受了350次特定的感知洞察测试,接着进入了20分钟的午休时间。在午休期间,研究人员利用脑电图监测了他们的睡眠情况。醒来后,志愿者们继续完成了接下来的500次特定任务。研究最终数据表明,在午后休息之后,有高达70.6%的受试者展现出更佳的表现(特别是在高噪音环境的测试中,他们的准确率显著提高),而那些没有进行午休的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仅为49.5%。深入剖析发现,对于午睡人群来说,那些能够顺利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参与者,其表现优异的比例高达85.7%,而那些仅停留在浅层睡眠或保持清醒状态的人,这一比例则显著下降至63.6%和55.5%。
深度睡眠为何更易激发“灵感闪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孙永安主任医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大脑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它能够高效地整合记忆,增强海马体与新皮质之间的联系,从而对白天所获取的零散信息进行提取、重组和强化。这种在神经层面进行的“整理归档”活动,能够有效突破既有的思维局限,将那些表面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以创新的方式串联起来,进而促进灵感的迸发。同时,在深度睡眠期间,我们大脑中循环的脑脊液流动会显著增强,就好似激活了一台高效的“清洁机制”,它能加速排除包括β淀粉样蛋白在内的神经代谢废物,从而为灵感的生成创造出一个更为“纯净”的生理条件。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高伟指出,若想借助午休时间唤醒深度睡眠的潜在益处,可以借鉴以下几项科学建议:
确保适宜的睡眠时长,过短的时间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而时间过长(若超过30分钟)反而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醒来后感到昏昏欲睡。研究中所推荐的20分钟,则是一个相当合适的参考标准。
创造一个适宜的深度睡眠氛围。在昏暗、宁静且凉爽的空间中,可以更好地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午休时,佩戴遮光眼罩以隔绝外界光线,同时使用耳塞或白噪音设备来抵消环境噪音。将室温控制在20至22摄氏度之间,穿着轻薄的衣物入睡,借助“体温降低有助于入睡”的原理。
培养条件反射机制。通过规律性的训练,大脑能够迅速转入放松模式,进而提升睡眠质量。鉴于此,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进行午休。
留意“睡眠窃贼”的存在。过重的消化负担,尤其是丰盛的午餐,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所以,应当尽量避免食用油腻或过甜的食物作为午餐。
合理安排时间。建议将午休时间控制在下午2点之前结束永川行政服务中心,以免干扰夜晚的睡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