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医院急诊科,在上午九点钟,接诊了一位患有广泛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经医生细致检查,随即下达了医嘱,包括实施心电监护、进行高流量氧气吸入、开展溶栓治疗,以及通过静脉途径给予其他必要药物。
护士小张立刻按照医嘱搭建了静脉通道,给患者输送了氧气,同时实施了心电图监测。时间流逝了一个小时,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护士长得知有重症患者到来,急忙前往病房查看,到达病房后,发现患者使用的氧气湿化器内并无气泡溢出。经过检查,发现吸氧管连接的接口有误,她迅速更换了接口,湿化器内这才开始咕嘟咕嘟地冒出气泡。
此刻,家属目睹了整个过程。两小时过后永川行政服务中心,患者的病情恶化,尽管经过全力抢救,最终依然不幸离世。
医生在病人入院时已向家属说明,患者所受梗塞范围广泛,生命垂危,且逝者家属系本院员工,若非如此,一场不可避免的医疗争议恐怕会持续不断。
案例分析
随后,科内开展了讨论,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以下几项结论:
1、病人病情较重,值班护士紧张,匆忙中接错了接头。
护士在进行吸氧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氧气吸入的规范流程执行,她没有对氧气是否泄漏进行核实,就匆忙为患者戴上了鼻导管。
医院近期更换了吸氧装置的湿化瓶,采用的是可重复使用的类型。然而,为了防止病人在吸氧过程中感染,同时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医院购置了新型的一次性吸氧湿化装置。由于这种一次性装置与原有的流量表不匹配,厂家特地在流量表上增设了一个转换接头,以便两者能够顺利适配。改装后的流量表原本连接吸氧管的部分并未完全封闭,这给护士误接接头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医院引入了新的吸氧设备,但院方并未组织统一培训,导致护士们未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
此事件令护理团队深感愧疚,因为一个本应熟练且简便的操作,在重症患者身上却出现了差错。尽管患者的离世并非仅因缺氧,但吸氧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已发生的事故无法逆转,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是当务之急。
措施
为此,医院护理质控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以该案例作为护理质量问题的教学素材,向全院护理团队进行分享,并对其他科室工作人员进行警示,以防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全院护士接受了氧气吸入、心肺复苏、除颤术等关键抢救技能的专项培训,随后进行了严格的考核,旨在确保她们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能,从而保障抢救工作的流畅进行。
3、管理人员深入科室,跟踪护士,监督各项操作按流程进行。
与生产商取得联系,对流量计进行进一步的改造,设法封闭原有的接口,彻底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
医院新购置的各类设备、医疗器材及卫生用品等,必须首先组织相关培训,确保所有人员都能熟练操作,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护士的敬业态度同样至关重要,她们在工作中应当养成严谨、镇定、理智、自律的职业素养,遇到突发状况或紧急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处理,以防在慌乱中犯下错误。
护理工作者应当秉持严谨核对、规范执行、冷静处置、理智交流、追求卓越的原则,将其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