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雅的母亲遭遇了一件让她感到烦恼的事情,原因在于她的6岁女儿似乎不再愿意向她吐露心声。
问孩子在学校吃了什么,不说;
问她和小伙伴玩什么,还是不说;
只是用调皮的吐舌头、做鬼脸回应妈妈。
回想过去,哪怕只是打了个喷嚏或是瞥见一只流浪猫这样的小插曲,孩子都会向妈妈倾诉一番。然而,如今的她似乎很难启齿。这让妈妈感到困惑,不清楚发生了何事,于是她来向我寻求帮助。
我向母亲询问了几种与孩子交谈的具体情境,却观察到母亲在回应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采用以下这种模式——
孩子放学后有些失落,向妈妈倾诉道:“今天在幼儿园的跑步比赛中,我没能达标,原因是我穿了凉鞋,导致比赛过程中不仅没跑赢,还因为鞋带松了,不幸摔了一跤,新买的裤子膝盖处也因此被摔出了一个大洞。”
孩子话音未落,妈妈便怒火中烧:“难道老师事先没提醒你,明天体育课需要穿运动鞋吗?你上课时真的认真听讲了吗?”
孩子听到妈妈略显急切的回答后,原本想说的话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他紧闭着嘴唇,努力克制着不让泪水夺眶而出。
在那次家长会上,教师对学生在校的表现给予了肯定,总体上情况尚可,只是发现孩子不太善于表现自己,常常缺乏勇气举手发言。对此,教师向家长提出了建议,希望他们能够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
妈妈返家后对孩子说道:“为何你在学校表现得如此胆怯?在家时你可不是这样的。瞧瞧某某某,她在班级里还能担任小主持,你为何不能向她学习呢?别人为何能如此从容不迫?”
孩子听后,内心深感痛苦,忍不住向妈妈询问:“我难道真的很笨吗?”
经过妈妈的详细叙述,孩子不愿与母亲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的原因终于得以明朗,原来母亲在与孩子交谈时,常常不自觉地采用反问的方式。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亲子间的联系宛如一座纽带,贯穿于我们双方的精神世界。我们渴望这根纽带稳固且无阻,使得孩子可以毫无保留地对我们敞开心扉,与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快乐与悲伤。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在亲子沟通的桥梁上构筑了一道道“无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是我们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习惯性质疑。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自觉反问?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反问这种方式呢?
或许是由于我们长期采用这种方式来传达关心与忧虑,从而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情感体验;亦或是我们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忽视了交流本身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习性,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障碍。孩子一旦觉得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受到否定,他们往往会选择缄默不语,甚至回避与我们的对话。
这种交流的障碍不仅会削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还有可能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简单的质疑真的能产生如此显著的“破坏力”吗?实际上,这其中蕴含着若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孩子的心理需求:渴望被理解与接纳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内心最强烈的愿望是获得父母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期盼自己的情感与思绪能够得到父母的重视与鼓励,而非遭受质疑和否定。
小雅在体育课上没有穿着球鞋,而且新买的裤子还被弄破了,她显得有些迷茫,于是她向妈妈倾诉,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妈妈的同情与抚慰。
当她试图向家长倾诉时,却被妈妈的反问堵了回去。
妈妈的疑问让她意识到妈妈根本无法理解她的内心。她逐渐认为,与妈妈交谈只会招致责备,不如选择沉默不语。
反问的“隐形压力”:让孩子感到被指责
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常常蕴含着责备的情感。例如,当父母以“你怎么又……?”的口吻询问,孩子往往会立刻体会到一种被质疑的压迫感。
这种压力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有时甚至引发自我怀疑。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犯了错误,或者认为自己不够出色,进而产生抗拒的心理。
沟通的“隐形障碍”:阻碍孩子表达自己
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限制孩子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孩子一旦感到自己被怀疑和批评,他们多半会保持沉默,以此避免引发更多的争执。
这种无声的沉默不仅使父母难以洞察孩子的内心深处,而且可能导致孩子逐渐丧失与父母交流的愿望。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反问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何改变这种沟通方式?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调整这种交流模式,使孩子更愿意倾诉心声呢?下面,我们将针对一些典型情境,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话语技巧,展示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高效的交流。
场景一: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
期末将至,孩子的成绩单已揭晓,成绩优异时,家长和孩子都喜形于色;而若成绩不尽如人意,这便是对家长与孩子双方意志的真正考验。
许多家长在目睹孩子取得不尽人意的考试成绩后,往往会这样质疑:“为何成绩又如此不理想?难道是复习不够用心吗?”
可以想见,孩子可能会觉得受到了责备,从而引发反感,难以进行反驳,最终选择缄默不语。
经过多次类似的交流方式,亲子间的沟通渠道几乎被彻底堵塞,这显然并非家长所期望的结果。
如果家长换一种沟通方式,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家长:“宝贝,这次考试成绩出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我有点难过,感觉没考好。”
家长:“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觉得这次考试哪里比较难呢?”
孩子:“数学题有点复杂,我有些不会做。”
家长表示:“我们可以共同审视这些习题,探究问题所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应当提前进行更多类似题目的练习。”
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家长需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所需的具体援助,方能准确采取行动,真正给予孩子帮助。
家长们可能会疑惑,面对孩子不尽人意的成绩,心中难免想要责备孩子一番,这该如何是好呢?
家长在处理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的情况时,首先得掌握应对之道。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不妨尝试采用“观察情况-体会情感-了解需求”的交流方式。
比如:
母亲发现孩子的数学成绩比期中考试下降了十个百分点,这让我心里有些不安,毕竟我期望他能够扎实打好基础,迎接未来的升学挑战。你认为这次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比直接指责更可能引发孩子的反思。
场景二: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除了学业,人际交往同样至关重要。众多家长对于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感到困扰,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家长坚信孩子应当遵循常规,这种观念源于他们自身自幼至长所接受的相同教育方式。
因此,一旦家长面临孩子遭受教师投诉或与同龄人发生争执的情况,他们的自然反应往往是:“为何你又与同学起了争执?难道你又做了什么出格的事?”
家长的话让孩子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对待,于是他不愿说明情况,选择了缄默,并避开了与家长进一步的沟通。
咱们来看看换一种沟通方式,会有怎样的效果?
家长:“亲爱的,老师提到你今天在学校和同学之间出现了一些争执,你能详细告诉我具体是些什么事情吗?”
孩子:“他总是欺负我,我忍不住就还手了。”
家长表示:“我明白你心里感到不公平,不过动武绝不是妥善解决争端的途径。下次若遇到类似情形,你大可先向老师反映,亦或是尝试与他和平交流,看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孩子:“嗯,我知道了。”
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愿意主动分享事情的经过。
家长通过引导帮助孩子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式。
场景三: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天生对父母充满信赖,因此他们渴望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心情,并且常常是毫无保留地随心所欲地表达,不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然而,若家长缺乏耐心去聆听孩子的声音,亦或是对孩子的想法频繁作出评判,那么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分享意愿很可能会逐渐消失。
来看看这是不是把天聊死的亲子互动——
家长:“你怎么总是不开心?有什么好难过的?”
孩子:“没什么。”(沉默不语)
积极的亲子互动应该是怎样的呢?
父母:“孩子,我发现你最近似乎情绪不高,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不愉快吗?我在你身边,愿意倾听你的心声。”
孩子:“我今天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我觉得很委屈。”
家长表示:“受到老师的指责确实会让人感到心有不甘。你认为老师指出的那些问题是否公允合理呢?”
孩子:“我觉得有点不公平。”
家长提议:“我们能否与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探讨是否存在误解。你的看法如何?”
家长的话语传来,孩子体会到了那份关怀,同时他也乐意主动倾诉自己的心情。
谈及此处,我们注意到,调整交流方式其实并不复杂——不论身处何种情境,高效交流都遵循一定的法则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核心是运用开放性问题替换质疑,倾听取代指责,指导取代指责,细心聆听孩子的见解,辅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而非匆忙进行指责。
沟通一变,隔阂不见。
综上所述,亲子间的交流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与孩子的每一次交谈中,我们都有机会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真正的沟通并非仅仅提出问题,而是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审稿专家 钟乐
卓正儿童保健中心的医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博士,同时也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访问学者。
内容编辑 达达
本声明旨在明确,本文旨在传达普遍的健康知识,对于个人具体的医疗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以下邮箱与我们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