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对人体大有裨益。在岭南地区,饮食文化历来注重“滋补”,而滋补亦属于食疗的一部分。关于荔枝具有滋补功效的说法,其历史甚至比荔枝被用于烹饪还要久远。在西汉时期,出身皇室的大学者刘向在其著作《列仙传·寇先》中记载:“寇先,宋国人,以钓鱼为生。居住在睢水之畔长达百年,所得之鱼或放生,或出售,或自食。他常戴冠带,喜爱种植荔枝,并享用其花果。宋景公向他请教养生之道,他却缄口不言,结果被宋景公处死。”数十年间,他于宋城门前弹琴,待了数十日后方才离去。宋人每家都对他崇敬有加。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传说往往蕴含着可信的历史真相。传说中必有依据,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已经知晓荔枝对身体有益,甚至将其与成仙得道相提并论,因此,这一传说可以被视为荔枝食疗历史的开端。荔枝的起源地是广东,而其传播至外界始于汉代。在汉代文献中,有关荔枝的记载皆源自广东,因此,荔枝食疗的历史篇章,其起点无疑是广东。
东汉时期,广州的杨孚在其著作《异物志》中详细记载了荔枝的养生功效,称之为“益智健气”。他描述荔枝为一种珍奇果实,汁液丰富,味道甜美且略带微酸,使其风味独特。荔枝不仅美味可口,而且食用后不会令人感到厌烦。新鲜荔枝体积硕大,表皮光亮,肉质细腻,可直接食用。而干燥后的荔枝则变得干瘪,其肉质和核的口感都不及新鲜时。荔枝的成熟期大约在四月。特别重要的是,在唐代徐坚所著的《初学记》卷二十八中,引用了《异物志》的内容:“荔枝果实汁多,口感甜美,略带微酸,正因如此,其味道才格外独特。它具有益智和强身健体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异物志》中将“益智”与“健气”并提,这种说法在后来的医学著作中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三国时代的吴国学者万震在其著作《南州异物志》中详细记载:“荔枝树高达五六丈,形似桂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果实呈青绿色,色泽鲜艳,果实硕大,如同鸡蛋一般,果核呈黄黑色,类似熟透的莲子,果肉洁白如脂肪,甜美多汁,口感与石榴相似。”尽管并未明确指出其药用功效,但对其荔枝植物特征的精确描绘,为后世对荔枝药用价值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将儒家思想融入医学领域,尤其是在元代,科举考试不再被重视,医学与阴阳学均成为官方教育和科举考试中的正式学科,故而宋元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医学迅猛发展的阶段,这一点在荔枝食疗的认知与研究中亦有所体现。苏轼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记载:“过多食用荔枝会导致醉意,若用荔枝壳浸泡水后饮用,则可解酒。”这种“以荔治荔”的指导思想,源自于其在岭南地区的生活实践中所孕育出的独到食疗智慧,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荔枝特性的深刻理解。与苏轼、黄庭坚同代的药学家唐慎微,因撰写《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享有“中华中医药学鼻祖”的美誉,他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荔枝的特性及其食疗功效:“荔枝果实甘甜平和,无毒,能够止渴且有益于人的肤色,产于岭南和巴中地区。”这荔枝树高达一二丈,叶子青翠且投下阴凉,即便在严冬也不凋零。其果实形状类似松子,外壳朱红如织有花纹的罗缎,果肉青白似水晶,味道甜美胜过蜜糖。四五月间成熟,众多鸟类食用后都会变得肥壮……在食疗方面,荔枝性质微温,食用后能通达神志,增强智慧,调和气息,并改善肤色。然而,若过量食用,则可能导致身体发热。”这一段详尽地描绘了荔枝的产地、外观、口感及其食疗作用,为人们正确理解和享用荔枝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耶律铸与贾铭在元代被誉为荔枝食疗的先驱。耶律铸,字成仲,生于1221年,卒于1285年,他是元代的开国名相,同时也是儒学大师耶律楚材的儿子。他历任中书左丞相,是元初的杰出大臣之一。他博学多才,著有《双溪醉隐集》一书。凭借其显赫的地位和深厚的学识,再加上元代推崇商业的传统以及海运能力的增强,他较易品尝到荔枝。因此,他对荔枝的食用特性和药用价值的理解,也就超越了前人。他阐述道:“荔枝具有补益元气、调理内脏的功效,故称之为荔枝。调理内脏(如张曲江在《荔枝赋》中所言:‘终食累百,愈益气而调理内脏。’),邪气无法侵袭,内脏得以平和,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因此,可以说任务已经完成。”“荔枝具有补益元气、调理内脏的功效,故称之为荔枝。”(《双溪醉隐集》卷六中提到),尽管耶律铸所引用的版本源自张九龄,然而通过他的引用与解读,荔枝在补益身体、调理内脏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到了元末明初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贾铭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他在《饮食须知》一书中记载道:食用荔枝过多会导致醉意,用荔枝壳泡水饮用即可缓解……第一天颜色会发生变化,第二天味道也会改变,到了第三天颜色和味道都会发生转变。如果用麝香接触,花朵和果实都会掉落。以细针刺穿荔枝果壳若干孔洞,将蜜水浸泡在瓷盘中,经过隔水蒸煮至熟,肉质饱满且甘甜可口。这些记录不仅增进了人们对荔枝特性的了解,同时也为荔枝的食用与保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巧。贾铭,字文鼎,号华山老人,系浙江海宁人士,乃元代知名养生学家。据传,他在百岁高龄时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询问养生之道,他回答道:“关键在于谨慎饮食”,并著有《饮食须知》一书供人阅读。这个背景,也可以增强我们对贾铭记述的信任度。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对荔枝的功效进行了权威性的概括:荔枝性质属纯阳,忌讳高温,食用过多会导致牙龈肿痛,甚至可能引发鼻衄……据《物类相感志》记载:“过多食用荔枝会使人醉,若将荔枝壳浸泡于水中,饮用此水便能解醉。这便是食物不消化时,用食物本身来消化的道理。”同时,引用《开宝本草》中所述“具有止渴、改善肤色”的功效,以及《食疗本草》中记载的“能够通达精神、增进智慧、强健体魄”的益处,从而实现了对历代荔枝功效记载的全面梳理与整合。
荔枝酒,作为荔枝食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载。例如,元代学者汪汝懋在其著作《山居四要》卷三中提到:“(对于儿童)若痘疮未发,可饮用荔枝酒。同时应避免饮水及生冷食物,否则腹泻治疗起来较为困难。”此外,在乾隆年间的《归善县志》中也有关于荔枝酒度夏的记载:“夏至时节,食用狗肉并饮用荔枝酒,有助于提升阳气。”广东人深知犬肉与荔枝这类食物性质偏热,容易引发体内火气,但他们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仍会大量食用这两种食物来补充阳气,而不会导致上火。这其中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必定有独到之处,遗憾的是具体的细节并未被详细记录下来。河北宝坻(现属天津)籍曾任惠州知府的王煐(1651-1726),他对荔枝酒赞不绝口,认为其品质卓越,堪称古今名酒中的佼佼者。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了荔枝酒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老亲爱饮容颜好,两月飞驰到北京。”(《忆雪楼诗集》卷上)这一观点,无疑是对荔枝食疗的一种独特见解。这些文献资料丰富了荔枝的饮食文化内涵,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荔枝效能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增添了一些科学依据。荔枝中含有的多糖和黄酮类物质,其抗氧化、提升免疫力和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的功效,与“益智强身”的传统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这些现代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千年荔枝食疗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
色泽红润、质地细腻的荔枝,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和养生哲学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凭借其鲜甜的滋味赢得了众多食客的喜爱,更凭借其卓越的养生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西汉的故事记载了荔枝的起源,明代的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而当代的科学研究则对荔枝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一文化传承了千年,积淀了深厚的底蕴,蕴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生活的长久追求。在致力于打造健康中国的当下,回顾这段横跨两千年的饮食文化历程,或许能为我们的智慧提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