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晚期肺癌的靶向耐药性、难治性小细胞肺癌以及最为难以药物治疗的靶点等肺癌治疗的关键难题和实际需求,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度会议上,上海市胸科医院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五项具有突破性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荣幸地被选为口头报告(Oral)环节的内容。在此次全球顶尖的肿瘤学术盛会上,该医院共有五项研究成果被选为口头报告,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医疗学术界的智慧地位,还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治疗方案在全球肿瘤治疗领域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7月3日,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推出了名为“胸科之声(VOC)”的学术品牌项目。胸科研究团队深度解析5项突破性研究。
面对靶向药物产生耐药性,陆舜教授领导的SACHI研究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双重靶向”治疗策略,他们提出了“赛沃替尼与奥希替尼”的联合治疗方案。经过与传统化疗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对于EGFR-TKI耐药且伴有MET基因扩增的患者,这种双靶点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有效减缓耐药进程,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期。
在晚期肺癌的一线治疗领域,是否存在着更为理想的解决方案?由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韩宝惠教授担任领队的CAMPASS研究,前瞻性地提出了“免疫联合血管靶向”的治疗策略。该策略将国产的创新型免疫药物TQB2450与抗血管靶向药物安罗替尼相结合,用于治疗PDL1阳性且晚期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一线标准免疫疗法相比,展现出更为显著的疗效。
小细胞肺癌治疗面临何种挑战?陆舜教授,肿瘤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艾星浩副主任医师,共同进行的ZG006研究项目,对新型分子ZG006的用药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进行了深入探究。该研究针对治疗手段相对匮乏的难治性小细胞癌领域展开,所采用的这款新型三特异性抗体药物,其综合疗效显著,客观缓解率达到了50%以上,疾病控制率更是超过了65%,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创新研发的药物有何巨大潜力?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钟华领导的SHR-A2102研究项目永川行政服务中心,专注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研究发现,这款针对新靶点NECTIN-4的ADC药物,在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潜力,肿瘤的整体疾病控制率甚至超过了80%。
“不可成药”靶点如何攻克?陆舜教授,作为肿瘤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开展了GFH375研究项目。该项目针对KRAS G12D突变这一国际上长期被视为“无法药物攻克”的靶点,进行了I/II期临床试验。研究旨在评估GFH375在携带此类基因突变的病人群体中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显示,该药物的整体客观缓解率高达38%,疾病控制率更是达到了42%。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更是达到了42%,这一成果令人振奋。
孙加源副院长在活动开幕式上表示,医院将不断以创新为核心动力,致力于集结行业内的智慧结晶,点燃创新的激情,促进临床技术的转化应用,并持续向全球心胸疾病的治疗与诊断领域贡献我国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胸科之声(Voice of Chest,VOC)”作为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构建一个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国原创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并让更多的创新治疗方案惠及全世界的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