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晨起总拖拉哭闹?重视情感沟通的家长为何两难?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找到我,满脸苦恼。

她表示,在每天清晨准备出门去工作之前,孩子总会“故意”拖延——不是赖在床上不愿起身,就是坐在马桶上迟迟不下,有时甚至拒绝刷牙、穿衣服,非要通过哭闹来达到目的。

她竭力压抑着怒火,对孩子进行说教、耐心地劝导,然而孩子几乎天天都在闹腾。偶尔,她实在按捺不住,情绪失控,孩子立刻泪流满面地道歉“妈妈对不起”,她听到这话,心瞬间被撕裂,既感到自责又深感难过。

许多家长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他们既不愿对孩子过于苛刻,担心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同时,又害怕过于纵容,导致孩子变得骄纵无礼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缺乏纪律。

特别是那些注重情感交流、具备自我反省能力的家长,他们往往在这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感到迷茫与焦虑。

实际上,我想向家长们表达的是:您对孩子所倾注的这份关怀,正是他们最宝贵的礼物。正是由于我们的重视,我们才会感到困惑。我们应当首先自我确认,接着再思考如何与孩子共同进步。

别急着阻止哭闹,那是孩子在表达自己

众多家长在孩子啼哭或表示“不愿意”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这孩子不乖”“需要管教”。然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啼哭实际上是三岁儿童表达情感、应对失落的正常途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情绪识别与表达的初级阶段,他们还没有掌握运用语言来稳定地表达自己复杂内心感受的技巧,所以常常会通过哭泣、尖叫、赖床等行为来宣泄分离焦虑、沮丧等情绪。

众多家长常会提出疑问:“我抱着她,她却依然啼哭不止,该如何是好?”还有,“我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她更加情绪化?”这些疑问背后,实际上揭示了一种深层的担忧——我们是否会在共情的过程中,混淆了教育孩子的界限?

事实上,共情不是顺从。

你能够感知孩子的情感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赞同她所采取的全部举动。我们有能力接纳并安抚她的情绪,同时也要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确立对行为的规范。

依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自主性对羞怯与怀疑”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努力学会如何表达自我,培养自主意识。哭闹、反抗等行为,是他们用以表达情绪和主张自我的手段。若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情绪受到压抑或遭受羞辱,很可能会形成羞怯和自我怀疑的性格特点。

依据Brazelton与Greenspan的情绪发展里程碑理论,幼儿的哭泣与吵闹往往是他们还未掌握情绪调控、表达失落情绪的天然反应。在早期阶段,情绪的表达与调控是儿童社会技能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哭泣和吵闹并非“问题行为”,而是情绪调控能力尚不成熟的一种自然体现。

回到上面的例子:妈妈要上班。

对孩子而言,这构成了一个别离的时刻。她并非有意拖延,只是渴望妈妈能多留些时间陪伴,却不知如何倾诉内心的依恋。

孩子的所谓“负面情绪”常常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我们不应急于指责或阻止,而应首先感知并回应他们的情绪,使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得到了理解,我在这里感到安心。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可以先蹲下来抱抱孩子,说:

“妈妈在呢。你是不是有点伤心,因为要和妈妈分开一会儿?”

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种被理解的感觉。

情绪,也是一种需要教的“语言”

我们可以采取“命名情绪—理解情绪本质—引导情绪表达”这一循序渐进的方法,协助孩子们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

一、命名情绪:不是压抑,而是识别

就像教孩子认字一样,我们也要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比如:

“你现在是在生气?还是有点难过?”

孩子一旦能够区分“愤怒”“悲伤”“失落”等情绪,这些情感便被“封装”于语言的范畴之中,因而也便更加易于平抚。

我们可以设想:那些缺乏情绪表达的孩子,就好比手中握着一杯已满至溢出的水,却苦寻不到合适的容器来承载这份情感。

命名情绪,就是帮孩子找到那个容器。

二、理解原因:帮孩子讲出“为什么”

“你是不是因为不能带玩具去幼儿园,所以生气?”

“你是不是因为妈妈出门了,所以有点想哭?”

看似容易,实则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情绪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他们逐渐领悟到,自身的情绪源于外界发生的种种事件。理解这一关联,对于学会识别与调控情绪至关重要。那些能明确自身情绪来源的孩子,成年后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更擅长与人交往。

三、寻找安抚方式:和孩子一起探索

若孩子能够表达出他们的情绪和缘由,那么我们便可以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或许我们可以一起绘制一幅图画、聆听一首他们钟爱的乐曲,亦或是陪伴玩具度过一段时光。

安抚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且效果未必迅速显现,然而,在不断的尝试中,孩子将逐渐培养出“我能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在信心。

温馨提醒:安抚并非意味着催促孩子迅速康复,而是要陪伴孩子度过情绪起伏的过程,深入理解并妥善调整他们的情绪。

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情绪智力发展。

若家长倾向于忽略、中断或对情绪表达实施惩罚,孩子或许会习得克制情感、躲避亲近的行为。

若在亲子互动中情绪得到恰当的命名、解读与安抚,孩子便更有可能培养出健全的自我认识、同理心以及人际交往的调节技巧。

实用小技巧:用“情绪 + 原因 + 办法”句式来回应

比如上文提到的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我觉得你现在可能有些失落(情感),由于妈妈即将去工作,不得不与你暂时分离(缘由),是这样的吗?如果你感到不愉快,可以尝试画一幅画,等到妈妈下班回家后,再向我倾诉你的心情,如何?

这位母亲尝试了这一方法,孩子起初哭泣了一段时间,接着他开口道:“妈妈,我爱你。”此后,他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

妈妈觉得清晨的氛围变得愉悦,内心的愧疚感也减轻了许多,她甚至感受到了一种与家人紧密相连的喜悦。

写在最后:情绪不该被压抑,也不该被羞辱

许多家长在孩提时代或许都曾听过这样的言辞——“为何哭泣?”“哭泣并无益处。”

我们可能也会说:“我不也这么长大的吗?”

若你回想起往昔,那些因委屈而泪如泉涌却无奈强忍的瞬间,心中是否倍感孤独?是否深感羞耻?

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重复这样的体验。

情感并非错误,亦非脆弱的表现。唯有当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安心地倾诉,并得到体贴的倾听,他们才能逐步构建起健全且坚实的心理防线。

我们倾注心力去倾听孩子的泪水、怒火和无奈,这不仅平息了一场争执,更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的情绪应得到关注,我的存在受到尊重。”

这种深植于心的自信,将伴随他们步入更加成熟的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以及自我价值的提升。

“情绪的接纳”与“体贴的谅解”并非仅仅是暂时的慰藉,它们旨在教导孩子:我有权体验自己的情感,我的情感理应受到尊重,我感受到的是爱。这种深刻的体会,将转化为他们终身的心理依托与精神韧性。

图片

审稿专家 郭慧凝

北京大学医学部培养的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的理学硕士,专业从事卓正心理咨询和精神科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