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要预防哪些疾病?
近期气温攀升,从医学角度来看,梳理出了一系列需特别注意的易发疾病。例如,中暑、热射病、各类肠道感染(诸如痢疾、霍乱等)、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以及皮肤问题(包括痱子、湿疹、日光性皮炎等),这些病症在夏季高温期间尤为常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孩子们、孕妇们、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那些患有慢性病症(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们,还有体重超重的人群,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
误区一:冷水洗澡降温误区
在炎热的夏日,许多人误以为冷水澡能带来清凉,然而这种做法却存在风险。虽然短时间内确实能感受到凉爽,但事实上,冷水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效果。此外,还可能诱发感冒或其他健康问题。
误区二:室内放置大量冰块降温
在室内摆放众多冰块,这会导致室内湿度上升,使人感到格外闷热,而且冰块融化后还容易繁殖细菌,因此并不能算作一种合理的降温手段。
误区三:冷饮比热茶更降温
实际上,热茶在降温方面的效果优于冷饮,这一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热茶饮用后,能够使毛孔扩张,进而刺激汗液分泌,汗液蒸发时能够带走体内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此外,热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亦能帮助调节体温。
误区四:室内空调26℃是黄金温度
26℃这一温度建议是基于节能和人体舒适度等多方面因素所确定的,然而它并非一个不可更改的完美标准。在室内外温差方面,保持5至8℃的差距是比较适宜的,这样做有助于降低温差过大可能引起的身体不适感。
误区五:室外短袖比防晒长袖更凉快
在阳光强烈照射时,皮肤暴露在外的部分较多,因而吸收的热量相应增加。防晒长袖衣物具备防晒和隔热的双重功能,能够反射部分阳光,从而降低热量的吸收。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防晒长袖相较于短袖在隔热方面具有更佳的效果。总体而言,穿着宽松、透气、颜色浅的衣物有助于散热。
误区六:中暑后吃退烧药
众多人存在一个不当的行为,那就是身体一旦发热便急于使用退烧药物。中暑现象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异常升高,而退烧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主要通过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促使外围血管扩张和汗液分泌增多以达到散热效果。然而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针对中暑引起的体温升高,这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不适用。此外,中暑患者可能已经面临脱水问题,而服用退烧药物后,身体会大量排汗,这会加剧脱水及电解质失衡,从而可能加剧病情。因此,中暑后应采用物理降温等恰当的措施。
轻微中暑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面颊泛红、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身体疲惫、心跳加速、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动作笨拙。而严重中暑除了上述症状,还可能伴有体温攀升至38℃及以上,并伴随恶心、呕吐、皮肤潮湿冰冷、血压降低、晕倒以及昏迷等现象。
预防中暑是关键,需注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逗留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同时,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可借助空调、风扇等工具进行降温;合理安排作息,防止工作过度;还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身体脱水。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阴凉的地方,并松开其衣物,用浸湿的毛巾对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冷敷,以帮助降温;同时,鼓励患者适量饮水,可以提供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品,但需注意不要一次性饮水量过多,以免引发呕吐;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