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发布了一篇论文,论文题目为“个性化新抗原疫苗联合瑞戈非尼提升Rgs2⁺CD8⁺ T细胞浸润并重编程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的肿瘤微环境”。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小鼠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细胞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和RNA测序技术,研制出了一种名为Neo-CRCVAS的个性化新抗原疫苗,并将该疫苗与瑞戈非尼结合应用,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即RegoNeo。在MSS-CRLM小鼠模型实验中,RegoNeo显著提升了肿瘤消退效果及小鼠的生存概率,并且成功构建了长期的免疫记忆机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RegoNeo 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个性化免疫治疗手段,能够通过提升 Rgs2⁺CD8⁺ T 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水平,对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进行重新编程,从而突显了该治疗方法及其针对特定 T 细胞亚群的应用在 MSS-CRLM 患者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将其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得到了强调。
该链接指向一篇发表在《Advanced》期刊上的研究,其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为10.1002/advs.202508040。
背景知识
01
结直肠癌被称为CRC,位居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三位,同时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杀手,每年约有超过九十三万五千人因此丧生。大约有一半的CRC患者会遭遇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病情恶化,这一现象是CRC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和手术切除等方面取得了某些进展,但CRLM患者的预后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接受治疗的患者其5年累计生存概率介于30%至57%之间,相较之下,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足12个月。
近期,尽管肿瘤突变负荷(TMB)这一指标已被证实不能全面预测各类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效果,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却在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那些TMB较高的肿瘤病例中。特别是在结直肠癌(CRC)患者中,他们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反应程度与肿瘤的错配修复(MMR)状态密切相关。这类肿瘤,即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存在错配修复缺陷(dMMR),往往具有较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其比例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中约占5%至10%。这类患者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时,能够获得显著的疗效,其客观缓解率(ORR)可达30%至50%,即便是采用单药治疗,这一比例依然如此。此外,他们的2年总生存率也超过了60%。微卫星稳定(MSS)或错配修复功能正常(pMMR)的肿瘤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病例中占据了90%至95%的比例,这类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单药治疗反应极低,即便联合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抗体进行综合治疗,其治疗效果依旧有限。这些肿瘤的客观缓解率通常不超过5%,在MSS-CRLM患者中,这一比率甚至有可能降至0%。另外,相较于单纯化疗,MSS-mCRC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几乎没有显著提升。为了克服MSS-CRLM的免疫抵抗,重塑肿瘤微环境并增强其免疫原性的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RegoNeo疗法能够诱导出在MSS-CRLM中持续的免疫记忆,从而有效防止肿瘤的转移发生。
02
考虑到Regoneo疗法在MSS-CRLM治疗中引发的强烈免疫反应及其明显的治疗效果,研究团队持续对其预防肿瘤转移的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在治疗进行至15天后,参与Regoneo疗法治疗的6只小鼠均观察到肿瘤的明显消退,而接受PBS治疗的5只小鼠的肿瘤则持续快速恶化。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RegoNeo疗法在治疗MSS-CRLM疾病上的显著疗效。之后,研究人员在第20天对那些经过联合疗法治疗且效果显著的小鼠进行了操作,向它们体内注入了源自SMV的2×105个cmt93细胞,目的是复制CRLM的转移过程。与此同时,那些接受PBS治疗的肿瘤负荷小鼠则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并且也接受了相同的细胞注射,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值得关注的是,在经过 RegoNeo 治疗后,5 只小鼠均实现了康复,其中5只小鼠的肿瘤并未出现任何生长迹象,与此同时,所有作为对照组的小鼠,其肿瘤的负荷量却迅速上升。
为了解转移再激发后的免疫细胞浸润状况,研究人员在第45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肿瘤组织中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进行了检测。正如预期,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样本相比,RegoNeo组的CD8和CD4 T细胞浸润数量明显上升。
结论
03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RegoNeo 联合治疗方案对于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肝转移(MSS-CRLM)患者,有望激发持续性的新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进而有望达到预防治疗成功后复发的效果。
参考资料: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50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