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本应携手应对疾病挑战,然而在心外科这一高风险、高成本领域,矛盾往往频发,医患关系因而变得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的ECMO中心决定自费配备工作记录仪,对患者进行转运,这一做法无疑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创新尝试。
紧急求助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心血管外科ECMO中心,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其他医院的转运请求。这次,患者位于宝鸡,经过初步的会诊和评估,确认患者符合接受ECMO治疗的标准,中心立刻启动了应急预案。医护人员迅速组织起来,带着必需的设备,前往数百公里外的宝鸡,一场与死神抗争的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迅速驰援
心外科医生、体外循环医生、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理团队迅速集结成四人团队。他们深知患者病情危急,长途转运充满风险,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全力以赴。抵达宝鸡后,团队成员顾不上休息,立刻对患者进行了床边会诊,并确认了必须立刻进行ECMO治疗。
生死转运
患者病情危急,在搬运过程中遭遇了不少难以预见的险境。每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动都直接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在整个搬运过程中,医疗团队一直紧盯着患者的状况,任何一点小小的变化都让他们感到非常紧张。持续数小时的搬运过程,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目的只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
抵达救治
晚上七点半左右,患者抵达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随即被送往心血管外科的重症监护室。在那里,患者将获得更为专业和细致的治疗。医护人员们暂时松了口气,但接下来的治疗任务依旧艰巨。
行业数据
Tirone David教授是“David手术”这一技术的首创者,自那以来,他已经成功实施了14934例心脏外科手术。遗憾的是,在这其中,有247名患者未能幸存。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手术的死亡率正逐年有所降低。《2023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心血管病专业分册》显示,2022年,我国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仅为1.9%,有4.3%的患者未能康复而离院。在成人心外科领域,使用ECMO技术的患者生存率达到了51.7%。然而,对于那些同时接受ECMO和心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他们的住院死亡率却高达26.1%。
自我保护
闫炀教授指出,心外科在救治病人时,常常需要做出关乎生死的决定,而且这样的救治费用不菲,还容易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自六月份起,该科室全面推行记录设备的使用,对医生的交流进行录音,旨在降低术后可能出现的争议。ECMO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手段,并不能治愈根本的疾病。若家属对治疗效果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很可能会引发冲突。
医院在处理心外科领域中的高风险状况以及可能引发的医患矛盾时,所采取的策略是否真的能确保医患双方利益的平衡?我们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观点,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赞以及进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