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强调要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不当膨胀和豪华装修,但现实中却存在不少与之相悖的现象,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事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层逻辑和矛盾点?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早期管控举措
2014年6月,我国国家卫计委发布了《紧急通知》,旨在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过快扩张。通知中明确了“四严”要求,即对床位审批、建设标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举债建设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此举体现了我国对公立医院规模扩张问题的早期重视,其核心目标是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分配。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中特别指出需对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规范进行严格把控。与此同时,明令禁止以贷款方式开展医院建设或进行奢华装修。对于床位数量超过规定限额的公立医院,政府将分阶段削减其床位配置。这些政策举措为公立医院的发展设定了清晰的规范和界限。
规模扩张现状
近几年来,不少地区纷纷以“公立医院作为主导”和“提升医疗资源并实现均衡分布”为理由,开展了“多院区建设”。然而,这一做法也暴露出了公立医院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的人均床位数量已经超过了众多发达国家。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是国家明确实施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公立医院规模的持续扩大,这种反差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民营医院政策变化
我国对民营医院的相关政策有所变动。在编制或修订地方卫生规划以及医疗机构布局规划的过程中,需对公众进行信息公开,详细阐述拟新增或调整的医疗资源情况。政府在应对新增医疗资源问题时,既要保障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投身于医疗领域。未对外公布的计划不能阻止社会资本投入医疗领域或购买设备,那些符合条件的社会医疗机构在购置大型设备时,不应遭受不合理的约束。
再次明确规范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十个部门共同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再次强调了公立医院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严格限制,旨在为社会办医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此外,意见还明确表明,政府不会对社会办医在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上实施规划限制。同时,意见还特别指出,评审委员会中必须包含社会办医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推动社会办医发展的坚定决心。
人员流动难题
疫情期间,我国相关部门特别强调,公立医院对编制的依赖极大,并责令强化对其的管理。这一措施导致医生在公立和民营医院间“多点行医”变得极其不易,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编制的差异造成了医疗人才的流动受阻,削弱了民营医院吸纳顶尖人才的能力,从而对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供需承接矛盾
政府资金不足,使得公立医院在运营上面临诸多困难。若接受建议,公立医院需要减少或取消“特需医疗”,并将“高端”和“贵宾”服务转移至民营医院,然而,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诸多挑战。公立医院的持续运营能力、民营医院是否能够胜任,以及“贵宾”们的接受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深思熟虑的关键问题。这些矛盾亟需得到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