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进步与自然科学的前沿进展紧密相连,这一关联在胎儿医学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胎儿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超声技术和基因检测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扎实的产科临床功底、不可或缺的产科超声检测设备、深厚的遗传学理论,以及卓越的宫内治疗技能,在陈敏主任眼中,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成熟且高水平的胎儿医学中心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位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的胎儿医学中心,正是以这四方面为核心,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国胎儿医学领域的专科建设普遍存在某些方面不足,或者某些关键环节相对薄弱。
陈敏主任指出,我国内地直至2000年之后方才逐渐形成胎儿医学亚专科的构想。相较之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胎儿医学在英国已取得了显著进步。因此,即便是我国发展较为先进的胎儿医学中心,与国际上其他顶尖的胎儿医学领域相比,仍存在约10年的差距。而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建立的胎儿医学中心,与国外的差距大约在30年左右。尽管各个中心都在努力迎头赶上,然而这样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便能迅速缩小;毕竟,大家都在不断进步,而且对方是在更为优越的起点和更高层次的基础上发展,因此他们的进步速度也会更加迅猛。
陈敏主任指出,作为一门充满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胎儿医学科在与其他成熟的临床学科相较之下,虽面临诸多挑战,却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他期望国内能有更多如同华大基因等科技公司,与临床学科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促进胎儿医学的进步。
第一批胎儿医学科
广医三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胎儿医学中心之一,该医院位于华南地区,是区域内成立时间最早、服务网络最广、技术实力最强大的孕产妇救治机构。自2008年起,广医三院便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得“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之一。如今,它已成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胎儿疾病及宫内治疗中心之一。
陈敏认为,每个学科的开创者,通常都是各自领域的先锋人物,这位人物将引领该学科的未来走向。庆幸的是,尽管陈敏是我国内地最早涉足胎儿医学领域的医生之一,但他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时至今日仍被视为胎儿医学专科医师培养的典范。
超声是胎儿医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工具之一,在欧美地区,从事胎儿医学的专家通常也具备高超的产科超声技能。与此同时,我国尚缺乏真正的临床遗传医生。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胎儿医学的核心任务。若缺乏强大的遗传实验室和临床遗传咨询的辅助,胎儿医学的发展将面临重重困难。
陈敏从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顺利毕业,并在该校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担任主治医师。在攻读妇产科学硕士学位期间,他的导师建议他在研究课题中加入产科超声的相关内容,于是,他在硕士学习阶段深入学习了诸多产科超声的基础技能。硕士毕业后,陈敏在职场磨砺了两载,深感自身知识尚有不足,于是决定继续深造。他努力争取,最终如愿以偿,获得了香港大学妇产科学产前诊断博士项目的录取资格。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他踏上了产科超声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之路。
陈敏教授操作超声设备
2010年2月,在卫生部对产科临床重点专科进行评审之际,时任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的段涛教授率先在国内倡导将产科细分为普通产科、母体医学以及胎儿医学三个子学科。他还在一附婴医院设立了胎儿医学的综合性门诊,并且特邀在产科超声领域拥有丰富研究经验的陈敏教授加入一妇婴,并担任超声科的主管。
陈敏并不愿意放弃产科领域的专业追求,而是希望继续深耕于此,并成为一位超声科领域的专家。在他看来,超声技术只是他需要掌握的众多技能中的一项。同时,作为一名产科医生,他深知自己还需精通胎儿医学,以及不断进步的胎儿遗传学领域。2012年的春天,陈敏重返广州,接任了广医三院胎儿医学中心的主任一职。他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个职业方向,无法确定这对他来说究竟是利是弊。毕竟,人生中无法像科学研究那样进行随机对照实验。然而,陈敏却觉得,若能重返临床医学的妇产科领域,将更贴近他最初的职业理想,并且有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陈敏在成为胎儿医学领域的专家之后,不仅掌握了妇产科学、围产医学以及产科超声等专业知识,还带领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成功实施了多项超声引导的介入手术,包括绒毛膜穿刺、羊膜腔穿刺以及宫内输血等,此外,他们还进行了若干更为复杂的超声引导宫内手术。
在那时,陈敏作为一名从事胎儿医学工作的医生,所缺少的仅仅是遗传学的相关知识。香港中文大学特地为具有产科背景及围产医学经验的医生开设了一门博士研究生课程,旨在提升医生在遗传学领域的知识水平。得益于中华胎儿医学基金会提供的奖学金支持,陈敏于2016年至2019年间成功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从而完成了学业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陈敏认为石家庄市神兴小学,若一名医生在产科胎儿医学领域拥有深厚的临床经验,并且精通产科超声及遗传学,那么在我国,他已然是一位杰出的胎儿医学科医生。若他还能熟练掌握宫内治疗技术,那无疑更是同行的佼佼者。恰好,陈敏具备这四项关键技能,尽管他总是谦虚地认为自己在这四个领域还有待提高。
陈敏认为,一名真正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胎儿医学专科医师,理应掌握多个亚专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补充道,在他完成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学业后,便已接受了较为规范的胎儿医学医师专业训练。而在欧美国家,此类胎儿医学专科医师的培训体系早已成型。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内地尚无此类培训规范和计划的建立。我偶然间完成了这项培训,自认为是个理想的胎儿医学医师培养范例,期望我的个人经历能为我国产前诊断及胎儿医学亚专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贡献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为高危孕产妇护航
长期以来,全球都将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视为一项关键的公共卫生目标,并且这一目标也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与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所谓的出生缺陷,指的是在婴儿出生前出现的身体构造、生理功能或新陈代谢等方面的异常状况。出生缺陷可能源于染色体异常、基因变异等遗传性因素,亦或是环境因素的触发,亦或是由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甚至可能是其他未知的因素造成的。这些缺陷通常涵盖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性代谢疾病以及功能上的异常,例如视力、听力丧失和智力发展障碍等。
产前诊断及胎儿宫内治疗技术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胎儿医学的迅猛进步。尤其在产前诊断这一领域,诸如无创产前胎儿游离DNA检测(NIPT)等新型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对产前诊断的临床操作流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陈敏将其誉为一场革命性的转变,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
以往,对于被确诊患有出生缺陷相关疾病的胎儿,大多数家庭会选择终止妊娠。然而,随着宫内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以在胎儿阶段实施医疗干预,这有助于让一些母亲能够平安分娩出健康的婴儿。陈敏清晰地记得,2012年曾接诊过一对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者夫妇。在他们的第一次怀孕进入12周时,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的心脏异常增大,这可能是地中海贫血引起的早期水肿症状。经过绒毛活检,最终确诊为重型α地中海贫血。一年多后,这对夫妇再次怀孕,再次找到了陈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次的结果依然是重型α地中海贫血。
那时我们医院尚不具备进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T)的条件,因此将他们推荐至广东另一家具备该技术的医院。经过两轮PGT治疗后,他们成功怀上了正常的孩子。这病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我们当时能尽早开展PGT,便能更早地为一些家庭提供帮助。那时,进行产前诊断遗传学检查的医院虽不少,但能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机构却寥寥无几。”陈敏主任说。
近十多年来,我国胎儿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目前,众多胎儿疾病在特定条件下接受宫内治疗已被证实为有效手段,这些疾病包括复杂双胎并发症、胎儿及胎盘肿瘤、胎儿体内积液、胎儿贫血、胎儿尿路阻塞、胎儿疝气和胎儿颈椎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简称MMC)、胎儿上呼吸道阻塞、羊膜带综合征、淋巴水囊瘤、特定类型的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胎儿心律不齐等。
陈敏曾接诊过一例复杂而又独特的病例,让他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一位怀有单绒双羊双胎的孕妇,在早期产检时,其中一个胎儿的颈部透明层异常增厚,而另一个则表现正常。经过进一步的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这两个胎儿虽然属于单绒双羊双胎,但他们的染色体核型并不相同。其中,颈部透明层厚的那位胎儿被诊断为唐氏综合征,而另一位则是健康胎儿。因此,陈敏医生为这位孕妇实施了宫内减胎手术。
陈敏在临床实践中首次遭遇了这一病例:一对单绒双羊双胎,其染色体核型存在不一致,因此不得不实施减胎手术。这一案例为他带来了诸多启示。假如当时未能及时进行减胎手术,那么,若问题胎儿在子宫内死亡,其孪生胎儿也将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血液和营养供应不足的情况,进而表现出宫内缺氧和脑损伤的症状,甚至也可能在子宫内死亡。即便孕妇有幸,产下的孩子中可能有一个是健康的,但另一个却可能患有严重的出生缺陷,这样的结果往往难以接受。
陈敏教授(左一)和医护团队借助超声影像协作开展手术
陈敏主任的引领下,广医三院的胎儿医学中心已走过十余载春秋。起初,这里仅有六七位医生,诊区面积不足两百平方米。而今,科室规模已壮大至二十多位医生,诊区面积增至八九百平方米。依托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并与华大基因等知名机构携手合作,中心能够实施无创性胎儿DNA检测(适用于单胎和双胎),同时提供上百种单基因病的高通量测序服务。对双胎输血综合征以及选择性胎儿宫内受限等胎儿疾病实施宫内治疗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已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近百家复杂双胎患者实施了宫内治疗手术。陈敏表示:“尽管我们医院规模不大,但能提供八九百平方米的场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科室至今已壮大,陈敏主任指出,当前所遇到的发展难题与初创阶段并无二致,核心问题依然是资源短缺。他感慨道:“我们总期盼更优秀的医生能加入我们的团队,总渴望拥有更先进的设备,这些挑战似乎永无止境,唯有我们亲自寻求解决方案。”
此外,陈敏认为,在科研学术成果方面,科室目前确实存在较大缺口。追溯至2014年,科室已有两位医生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项目资助。然而,直至2018年,科室才再次获得国自然的面上项目支持。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科室成员尚未再次获得个人的第二份国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在科室的发展过程中,学术成果的积累依然是亟待加强的环节。
陈敏提出,为了突破科室发展的困境,关键在于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着重培养那些有志于投身事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在我国,该领域的杰出人才本就稀缺,而构建人才梯队的问题,更是每家医院的胎儿医学中心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若不赋予年轻一代机遇,便难以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无需忧虑他们可能超越我们,若是有年轻力量能够实现超越,那对我们科室的发展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喜悦;而真正令人忧虑的,则是缺乏愿意拼搏的年轻力量。
《医学界》所刊载的文章追求专业性和可信度,然而,我们并不对文章的精确性做出任何保证;在使用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或决策依据时,相关各方需进行独立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