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呱
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交谈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诉说:“今年经济状况不佳,看病的开销不得不精打细算”、“雇主未能按时支付工资,治疗费用实在无力承担”、“因病住院短短几天后,便需火速出院,因为工作不容许有丝毫耽误”。这些令人心酸的话语背后,反映出的是当前社会普遍收入预期的下降以及医疗消费能力的不断减弱。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经济压力正通过医疗体系的传递,最终导致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困境。
在众多医疗行业交流平台上,“薪酬下调”成为了热议的焦点。来自江西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分享了自己的工资明细:基础薪资为2800元,而绩效奖金则从去年的4500元减少到了2300元,最终实际到手的收入未超过6000元。更为令人震惊的是,一位来自省级医院的主治医师透露,他在降薪之后的月收入仅剩下了3000多元,这样的收入状况与他十余年的专业培训和所承受的高强度工作环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工作量大幅增加而薪酬却相应减少”的不正常状况,正迅速在全国各地扩散开来。此现象的涌现,直接引发了医护人员的离职率显著上升以及医疗纠纷案件数量的增多。
在与一些医院人事负责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同样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事实上,对于医院的长期发展而言,人才无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核心资产”。医院在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医生和护士时,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经济资源,而且,在正常情况下,薪酬支出也始终占据着医院总支出中的较大比例。无缘无故的薪酬紧缩与减薪举措,很可能会激起员工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辞职和频繁跳槽的现象,鉴于此,除非医院处于极度困境,难以维持运营,否则不会轻易进行降薪。
表面上,医院采取降薪措施似乎是由于运营上的困境所迫,然而,这一举措背后实则潜藏着更加深层次的、系统性的问题:
1.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DRG和DIP支付改革措施不断深化,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印发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对2025年底的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届时DRG/DIP支付方式需全面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住院服务医疗机构,同时实现病种和医保基金的全覆盖。这种基于病种确定金额的支付方式使得医院面临较大的超支风险,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对收入构成进行改进。以一家知名的三甲医院为例,自2023年实行DRG付费体系以来,有15%的病例实际治疗费用超过了既定的支付标准,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医保资金的结余减少了8.6%。科室与学科的发展面临持续的压力,而针对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进行探索与优化是关键途径。然而,在医保控费政策的约束下,科室难以全面拓展业务,常规业务收入呈现下滑趋势,创新医疗技术服务亦难以实现,医保基金面临的困境和矛盾在临床实践中直接显现。
2.财政补助持续缩减
以往人们常持观点,公立医院承载着公益性质,并享有财政支持。然而,审视现实,不少地区的财政收入在近年的经济波动中遭遇困境,如同泥菩萨过河。此外,对于医疗机构所能获得的财政差额补助,其真实情况亦颇为复杂,大多数医院实际上仍需自筹资金,维持收支平衡。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通报》:尽管二级公立医院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但在运营管理层面,仍有高达43.87%的医院陷入了亏损的困境。
3.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近年来,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线上医疗机构、医院信息系统、公众号的构建与运营,以及大型医疗设备和相关数字系统的投资持续增加。与此同时,新建院区的贷款负担加重,行政和后勤人员的开支庞大,医院整体运营成本不断攀升,这使得公立医院必须勒紧腰带,节约开支,这一做法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认知。
4.医疗创收结构变化
作者依据个人从业经验和科室过往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对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孤寡病人等低收益服务需求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三四级手术和高收益治疗项目却明显减少。简言之,那些能体现医疗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无法弥补亏损,这进一步加剧了医院收入结构的恶化。
目前,大家风趣地谈论“借钱来工作”,尽管这种现象尚未真正发生,然而科室的运营亏损,每次接诊都伴随着亏损的事实确实不容忽视。
在这种工作氛围中,临床医护人员正遭遇着空前的职业困境——“在连续工作36个小时之后,面对工资单上那些数字,他们突然感到这份坚持显得毫无价值”——这反映了急诊科一位医生的真实感受。
长期以来,医疗行业的高强度工作已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多年同窗的聚会上,谈及目前的收入状况,大家无不羡慕医生们的高收入。然而,当我们细算平均时薪时,却发现那些看似无忧无虑的高收入者,实际上所从事的工作平均时薪却远低于行业标准。
在与一位值夜班的护士讨论这个话题时,她表示:“我平日里没有闲暇来照料两个小孩,接送孩子的工作都由公婆负责。孩子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中午则是在小饭桌上用餐。自从工资下调后,我的月薪已不足以承担孩子的辅导费用和小饭桌的开销。以前,我牺牲时间来换取报酬,而报酬又取代了陪伴。然而,如今我既无法陪伴孩子,也无法赚取足够的收入。”
工作量的提升与薪酬的减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在众多行业里显然并不合乎常理。回顾过去数年,尤其是面对口罩危机之后,众多医护人员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深切感动。然而,并未设立依据功绩进行奖赏的机制;在医疗行业的运行规律以及卫生政策改革的进程中,每一步的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着需要深思熟虑的深远后果;通过近年来的报道与深入分析,我们得以窥见,降薪的根本原因,实则是在公立医院不良运营模式中持续存在的亏损问题。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观察到一系列政策正经历着调整,比如医疗保险支付体系改革的实施。据相关报道,不少地区已着手尝试医保的“即时结算”方式。在这种结算模式下,医院能够迅速补充和回收流动资金,最直接的效果便是减轻了人员薪资的支付压力,使得更多的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获得他们应得的薪酬。
在现行的医疗体系下,医院实际上具备条件吸引并保留更多杰出医疗工作者。它们能够投入更多资金于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例如持续推动员工进修学习计划,设立专门基金资助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此外,医院还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结构、提高运营效率来增加收入,例如通过开展日间手术、优化门诊治疗等方式提升业务技术收入。
步履虽缓,但总归是有益尝试。
2025年所遭遇的“职业危机”促使我们全方位地回顾和反思自我,这实质上是医疗领域改革与转型的阵痛。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健康需求的提升,医疗服务的价值得以公正展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有效地突破困境。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我们仍需坚守信念。某三甲医院院长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降低薪资只是权宜之计,医院长远发展的基石在于人才。我们正着手制定一项中长期的人才激励方案,坚信难关很快就能度过。”这种执着与期盼,或许正是医疗行业抵御严寒的坚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