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于7月1日在北京发布消息,标题为:年诊疗人次突破16亿!中医药法规助力守护“中华瑰宝”。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徐鹏航
超过16亿人次,这一数字是针对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诊疗量的初步统计结果;同时,它也标志着自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以来,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鲜明例证。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旨在加速提高中药品质,并推动中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已被整合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自今年起,以中医药法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接连出台,这不仅凸显了中医药在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也助力中医药在保障与增进人民健康、构建健康中国方面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
经过三十多年的精心准备,我国在中医药领域颁布了首个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的法律——中医药法,该法在八年前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节点。
中医药法为中医药事业的革新与进步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促使一系列相关法规和规范得以颁布: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指导意见》,以及《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构筑了坚实的框架;同时,各项辅助制度、医保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以及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科技体系的建设、中药材质量的提升等政策,持续为这一体系补充和完善。
在法律的指引与政策的扶持下,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成就众人皆知。
我国已全面实现地市级中医医院的普及,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普遍设立了中医馆,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的人数已增至97.1万;对18817种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中药饮片的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目前已达到97%左右,中成药的合格率则稳定在99%以上;公民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已达到24.62%。
得益于该法律,中医药领域与产业实现了迅猛增长,为广大民众带来了切实的健康。
中医药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在武汉市硚口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设立中医诊室、中药房以及中医健康教育室,并配备了中药煎药机、腰椎治疗牵引床、电热低频治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此外,还增设了多个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使得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
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导致中医诊疗需求大幅上升。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初步核算,2024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诊疗总量已突破16亿人次,这一数字相较于2023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今年前五个月,其日均诊疗量已达到一万人次以上。
中药品种加速“上新”——
自2021年中药审评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后,小儿黄金止咳颗粒、芪防鼻通片、小儿牛黄退热贴膏等53种中药新药成功获得批准并投入市场,其中25种为源自古代经典的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标志着中药领域的创新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此外,儿童用药的上市品种持续增多。自2019年起,已有六款专为儿童设计的中医药新药获得批准,这为儿童用药市场带来了更多选择。
中医药文化火遍神州——
中医药学中饱含着深厚的哲学理念与人文情怀,其中所推崇的诸如“春季宜捂衣保暖,秋季宜适当受寒”“头部宜寒,足部宜暖”“将医学融入饮食”等养生观念与技巧,在中医药的实践与文化交流中,正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
中药梳、药枕、中药香囊等创新产品备受青睐,中式养生茶饮风行一时,中医药文化的夜市活动热闹非凡,甚至走出圈层,中医夜校和夜间推拿门诊也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群……传统中医药正以多样的新面貌融入现代生活。
在中医药法的指导下,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我国积极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新的传统医学发展计划;与世界卫生组织携手举办2024年世界传统医药大会,取得了众多切实的成果,并筹备成立全球传统医学联盟;同时,我国还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并发布了121项中医药的国际标准……
中医药学,我国古代科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潜在价值尚未得到全面挖掘:国家层面亟需制定有关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存及初步加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有望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诊疗及知识推广方面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同时,中医药若要走向世界,还需精通国际通用语言,并深化国际合作。
如何让历经千年的智慧传播得更远,使其触及更宽广的领域,这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时代新挑战。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期,在法律的保障下,中医药将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被誉为“中华瑰宝”的它,将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