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小分子靶向药获批43种,疗效虽好但合理用药风险几何?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肺癌在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之最。近期,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已明显提升了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时长。伴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靶向药物技术的快速更新,截至2025年1月,国内外市场已批准并投入使用43种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及其组合。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这些药物或药物组合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便捷的给药方式、较低的医疗资源消耗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诸多优点。但是,随着药物种类不断增多、研发和上市速度的加快,再加上不良反应的复杂多变以及患者大多在家自行用药等因素,这类药物在临床合理使用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上升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疗效和安全的监控常常不够充分,这最终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为应对这些挑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导推出了我国首份《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这份共识对目前国内外市场上流通的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进行了详细分析,涵盖了药物挑选、剂量调整、疗效跟踪和不良反应监控等多个方面,并形成了标准化的意见,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监控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目前,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驱动基因的突变现象较为普遍,其中涉及的突变种类主要有:

在比较中,我们发现亚洲居民与西方居民在NSCLC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频率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图1有详细展示),具体表现为亚洲居民中NSCLC的驱动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19号外显子的缺失以及21号外显子的L858R突变。

图片

图1 NSCLC 患者肿瘤驱动基因突变率

靶向药物选择

针对驱动基因呈阳性的局部进展期或已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快速筛选小分子靶向药物时,可参照下方的图示进行选择。

图片

图2 基于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

针对肝肾功能受损、患有心脏病、计划怀孕或正在哺乳、怀孕等特定人群,推荐优先选用那些已有针对此类人群的研究数据以及用药指导的药品。在用药期间,需全面考虑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旨在减少用药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疗效监测

在应用小分子靶向药物前,必须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对疗效相关的基础指标进行评定,同时为患者设定随访方案,实施周期性评估。若出现肿瘤迅速恶化迹象,应提前实施疗效评估。

表1 RECIST 1.1 标准

图片

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肺癌治疗中常用的分子靶向小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及黏膜损害、消化系统毒性、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心脏损害以及间质性肺疾病等。若对这些不良反应的监测不到位或处理不恰当,可能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诱发不必要的停药,甚至引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对肺癌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表2 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图片

提高患者依从性

肺癌的靶向治疗小分子药物通常需患者按照医嘱在家口服。但遗憾的是,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在治疗开始的头60天内就会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在120天后,坚持服用药物的患者比例更是降至38.3%。这种患者对治疗的低依从性可能会引起治疗效果的降低以及安全性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更换治疗方案、放弃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为提高患者依从性,可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为患者提供疾病及药物相关资讯,协助他们掌握靶向治疗的工作原理及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强化用药知识教育,并指导患者如何妥善处理药物遗漏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邀请患者参与到治疗决策中来,以此提升他们对治疗方案的认可度与参与积极性。

设立小分子靶向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跟踪观察方案,适时对用药策略进行修订,同时高效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进行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常规用药知识普及,内容包括用药目标、特定人群用药指导、剂量与储存要求、用药期间需注意的事项、定期检查的项目、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

小结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提升肺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正确使用水平、增强治疗效果以及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控与评估,是当前非小细胞肺癌诊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在常规用药管理环节,向患者提供详尽的疾病及药物资讯,鼓励患者加入治疗决策环节,在确保安全跟踪的同时,对患者的用药依从度及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并据此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管理方案,从而有效确保药物疗效与安全性,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