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年仅五岁的女孩不幸感染了“食脑虫”,导致她陷入昏迷,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女儿的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寻求帮助,透露女儿在6月7日和14日分别进行了游泳和泡温泉的活动,然而在6月22日,她出现了头痛、低热以及呕吐等不适症状。随后,6月23日她被送往医院,并在住院期间开始出现抽搐,最终陷入昏迷状态,并被转至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6月27日,孩子不幸被确诊为感染了“食脑虫”——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家长历经周折,走遍了国内各大医院,最终在网友的协助下,通过空运途径成功购得了一些治疗用的药物。
30日当天,患儿的双亲发布了最新进展,透露孩子的健康状况出现了新的进展,“近两日,肌酸激酶的数值已突破1000(U/L),而且昨日的血压也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在尝试了新药两天之后,唯一出现好转的指标是C-反应蛋白。”
病死率高达97%
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俗称“食脑虫”,是一种极其罕见且极具危害的病原体,其种类包括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等。这种病原体引发的感染可导致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其死亡率高达97%,因而被视作与狂犬病相匹敌的“致命杀手”。
家属在社交平台透露,自6月23日患儿入院以来,尽管使用了最高等级的抗生素治疗,病情却迅速加剧,患儿持续出现高烧和抽搐症状,脑部损伤情况严重。
接下来数日,该医院频繁组织跨学科专家会诊,并邀请了国内众多顶尖儿童医院共同参与联合会诊。至6月27日,患儿被确诊为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家长在留言中感慨道:“感染科已经竭尽全力,邀请了国内最顶尖的团队进行咨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的主治医师黄丽素加入了该名患儿的会诊行列,她向《医学界》透露,孩子的病情急剧恶化,目前正有众多专业人士竭尽全力进行救治。鉴于保护患儿隐私的考虑,专家们并未对外透露该病例的详细情况。
黄丽素并非首次投身于救治“食脑虫”感染的小患者行列,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响应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起感染病例的会诊邀请。进入2023年和2024年,我们更是成功挽救了两名本院患儿的生命。
黄丽素指出,阿米巴原虫通常栖息于含有土壤的淡水资源中。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多地,如内蒙古、山西、海南、浙江、北京等,都出现了自由生长的阿米巴病例,并有患者前来咨询。
此次患儿感染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例中,感染通常发生在呛水之后,病原体从鼻咽部侵入,沿着嗅神经和海绵状筛板进入大脑。这种原虫体积比病毒大,繁殖速度也快,因此很快就会导致颅内压急剧上升,进而引发脑疝,并持续侵害脑部组织。
据调查,目前医疗领域尚无针对“食脑虫”感染的特效药物。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状况,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在早期进行外科手术以切除感染部位,并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复方磺胺甲恶唑以及氟康唑等。
在浙大儿院之前成功救治的多学科病例中,患者感染后大脑出现了类似肿瘤的肉芽状病灶。我们最初对此高度怀疑,便对其进行了活检切除。然而,在获取病理报告并进行高通量测序检验后,我们才得知,这竟然是“食脑虫”引起的感染。
黄丽素表示,由于手术精准地切除了病灶,成功遏制了病原的进一步蔓延。紧接着,我们采用了多种抗菌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最终成功地将病情稳定下来。
并非每位患者都能享有这样的好运。黄丽素医生曾接待过一位从远方长途跋涉转院而来的病人,该患者在抵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时已经陷入昏迷。
脑室内充盈着脑脊液,如同丰富的水源,为阿米巴原虫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而大脑组织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患者入院时,整个脑室内布满了病灶,形势如同蚕食一般严重,我们实在无计可施,实在令人感到非常遗憾。
短期内明确诊断有难度
1965年,澳大利亚首次向全球通报了“食脑虫”感染的病例。尸检发现,患者的嗅球和额叶组织遭受了严重损害,这些组织中存在大量阿米巴原虫的滋养体。脑组织受损严重,宛如被寄生虫吞噬,这便是“食脑虫”名称的来源。
实际上,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令人恐惧的地方在于其致命速度极快,然而,在短期内对其进行诊断却颇具挑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其发布的文章中提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引发的PAM病症,其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仅需3至5日,最长不超过7至15日。症状一旦显现,患者通常仅有3至7日的生存时间。
黄丽素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指出,对于阿米巴原虫感染的确诊,关键在于对脑脊液或病灶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分析。
然而,此类检测的实施需要消耗相当的时间和金钱。而且,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极为罕见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一旦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烧、恶心、头痛以及癫痫等症候,这些症状与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颇为相似,使得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难以迅速确定正确的方向。毕竟,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相当低。黄丽素指出,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有高达75%的感染病例是在患者去世后通过尸检才被最终确诊的。
实际上,无论是浙大儿院成功救治的病例,还是其他为数不多的救治成功案例,它们大多涉及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这一感染类型。这种感染类型的病情发展较为平缓。
即便治疗得以迅速进行,药物的应用仍面临诸多局限。首先,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就要求医生对患者实施侵入性手术,以创建药物注入的脑室通道。其次,联合使用多种高级别抗菌药物,虽然能在脑内达到较高浓度,但其毒性也相应增强。综合这两个因素,治疗过程中患者是否能够承受药物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考虑药物联合使用的问题上,医生应如何即时监控并调整用药剂量?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又该如何应对?除了考虑患者的个体状况,对于“食脑虫”的治疗,医生的技艺和临床经验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医生并未有过相关经验,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这需要感染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ICU等多学科的协同合作,黄丽素如此说道。
今年四月,《感染与公共卫生杂志》在国际期刊上公布,自1962年以来,全球共记录了488起PAM病例,其中美国、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的病例报告数量居首,“这种罕见且致命的病原体,已经演变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图源:CDC
夏天是“食脑虫”感染的高发季,专家提醒
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抗癌药物“米替福新”给予了批准,其用途是治疗PAM。在此之前,美国有两例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感染的患者在接受此药治疗后成功存活。然而,由于样本数量有限,目前尚不能证实该药物在治疗PAM方面的实际效果。
在国内,有一种名为APL-1202(硝羟喹啉)的膀胱癌治疗药物正在研发中,该药物在对抗阿米巴原虫感染方面也显现出了显著的疗效潜力。
《科学》杂志2023年的报道指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员经过对数千种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硝羟喹啉在抑制巴拉姆西阿米巴原虫方面,相较于其他药物效果更为显著。紧接着,我国医疗团队向相关药企提出了紧急援助的请求,并依照“同情用药”程序给予了患者药物。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
《科创板日报》在今年年初的报道中提及,该企业负责项目的领导人员透露,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向全球八个阿米巴病患者提供了相应的药物援助,其中美国两名、南非一名、中国五名。在这八位患者中,目前有一半的人仍然存活,这包括美国的一例成年人和一例儿童。
在我国五例病例中,其中两人仍在接受治疗,令人惋惜的是,已有三人不幸离世。观察目前的情况,这些死亡病例通常病情较为严重,且用药时间相对较短,例如在我们联系他们时,患者已经陷入昏迷。”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一信息。
目前,相关患儿家属已与APL-1202的研发企业建立了联系。昨晚,家属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透露,该药物在国内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且主要针对成年患者。“我打算继续推进同情用药的申请,不过尚未确定具体行动方案,若网友们有相关经验,烦请给予指导。”
黄丽素指出,随着游泳次数的增多,加之气温适宜,这种病原体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夏季成为“食脑虫”感染的高发时段。为预防感染,建议前往经过消毒且含有氯的正规游泳池游泳,同时应避免在湖泊、溪流等自然河流中进行“野泳”。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其官方网站上指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广泛分布于各类温暖淡水体中,诸如自然湖泊、池塘、河流以及温泉等,提醒公众应尽量减少在这些水域中游泳。若不得不游泳,则应确保头部位置始终保持在水面之上,并使用鼻夹。同时,还需注意不要搅动湖泊或池塘的底部沉积层,因为那里可能藏有大量病原体。
因为“食脑虫”仅能在淡水环境中存活,所以在海水中畅游或未遭受感染的可能性极低。据CDC透露,截至目前,尚未有通过海水传播感染病例的记录。
校对:臧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