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坚守青藏高原!吴天一院士凭啥获七一勋章?每天还超12小时工作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健康时报记者 邱越 王艾冰)吴天一院士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找到他,特意将住所安置在距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仅有十分钟的步行距离。在这间约百余平米的居所中,到处都是各类书籍和资料,"高原医学"的气息无处不在。在他的书房兼卧室的显眼位置,摆放着那枚象征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

青藏高原,享有“地球第三极”的美誉,吴天一在此地耕耘生活了67载:他提出了高原病防治和救治的国际标准,引领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为藏族群众提供了上万次的诊疗救治服务;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他主导制定了多项高原病防治措施和紧急救援方案,实现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人因高原病丧生的壮举……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的高强度。他总说,“身在高原,志更高!”

图片

1991年,吴天一于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对高低压氧舱的运作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相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吴天一的颁奖词中提及,“啜饮一口难以沸腾的热水,吞咽一口难以融化的糌粑”。吴天一的故事便需从这难以消融的糌粑说起。

“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远,我就到哪个地方去!”

吴天一每周都会多次品尝糌粑,只需加入少许酥油,倒入茶水搅拌,这种由青稞制成的面食口感干燥且略带柴味。然而,他却对此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糌粑承载着海拔4500米的独特风味。”

1934年,吴天一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降生。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他怀揣着参战的热忱,却意外地成为了志愿军的一员,担当起了军医的角色。1958年,为了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吴天一与其妻子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青海的土地,从此在高原之地安家落户。

初入青海,吴天一注意到众多来自平原的居民常出现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的现象,头痛得整夜无法入眠,甚至有人在行走中突然倒地。高原缺氧问题一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而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他内心坚定地想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务必要彻底弄明白这个课题。

吴天一率领团队深入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开启了为期60年的高原病研究之旅,他们的足迹遍布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以及新疆西部众多的高海拔区域。

1979年到1992年,吴天一领导了一项历时超过十年的大规模高原病研究,涉及人数达到十万。由于高原地区交通条件恶劣,他和他的团队不得不经常骑马穿越雪山草地,身后则跟着载有心电图机、呼吸检测仪、X光机和发电机等重型设备的牦牛队。

高原上的居民分布稀疏,相隔的距离往往达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才有一户人家居住。曾有一次,当地一位县乡的负责人向吴天一咨询,“在30华里(相当于15公里)之外的地方,仅有一位老妇人居住,我们是否还需要前往?”吴天一毫不犹豫地回应,“当然要去!必须得去!绝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那处山峰之巅,那片遥远之地,我定要前往!务必逐家逐户进行探访。”年迈九旬的吴天一在说出这番话时,眼中依旧透露出当年那股誓要踏遍青藏高原的坚定信念。他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观察藏族同胞最纯粹的生活与工作模式,以及这些方式对他们身体状况所产生的影响。”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吴天一专家提出了针对慢性高原病的量化诊断方法,并将其命名为“青海标准”。这一标准标志着我国医学领域在国际上首次设立了此类诊断规范。

5年14万青藏铁路筑路大军无一人死于高原病

青藏铁路,这条被誉为“天路”的壮丽工程,成功穿越了海拔高达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从而将青海与西藏紧密相连,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正式动工,其沿线约九成区域的海拔高度超过了4000米。在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区域内,存在着多年冻土、严寒缺氧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重重挑战,每一项难题都宛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阻挡在建设者的前进道路上。

图片

吴天一佩戴着七一勋章。受访者供图

吴天一在那时接到指令,要求他牵头制定一套完整的劳动保护及高原病防治策略,构建一套全面而科学的卫生保障体系与紧急救援计划,并将高原病的自我诊断技巧编入科普读物,确保每一份都发放到筑路工人的手中。

面对这项繁重的挑战,得知消息的吴天一兴奋异常,“我毕生所学,终于找到了施展的空间。”

在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人们遭受了风雪交加、严寒酷暑以及缺氧等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格尔木烈士陵园内,安息着那些在工程建设中英勇捐躯的烈士们。吴天一谈及此事,感慨地说:“你们若去格尔木烈士陵园走一遭,便会明白,那两条道路是我们筑路工人用血肉之躯和生命代价铸就的。”他的眼角闪烁着泪花。

2001年至2006年间,吴天一院士携手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党委书记王晋及其他同仁,不知往返了多少次于铁路沿线,向铁路建设者们传授高原疾病的相关知识。为了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吴天一曾向原铁道部提出强烈建议,“(对于筑路工人而言)提供氧气补给的历史应当画上句号。”

那时提出了一项计划,即向道路建设者发放氧气罐,然而我坚决反对,原因在于其安全隐患较大,且资源消耗巨大,往往只能吸收到极小部分的氧气。因此,吴天一坚持在工程全线上设立了23个制氧点和25个高压氧舱,从而确保了每一位出现病症的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接受到最有效的紧急救治。

图片

2013年8月13日,我国著名院士吴天一(位于右侧)在青海省的玛多县,为当地的民众进行了免费的医疗服务。此次义诊活动由摄影师温家林进行了记录。

吴天一不仅提出了制氧站和高压氧舱的建设,还倡导了“三高三低”的急救策略,并向施工人员提供了抗缺氧药品……得益于吴天一及其专家团队精心制定的医疗方案,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即便是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艰苦环境中,14万名筑路工人连续进行高强度作业,也无人因高原病离世,这一成就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吴天一心中忧虑的,正是我国第二条通往西藏的铁路——川藏铁路。他和他的团队,计划将他们数十年积累的超过一千万条高原医学数据,以及青藏铁路建设的卫生保障计划,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标准化和结构化处理,再将其传递到前线,以保护更多建设工人免受高原病的困扰。

6次车祸14处骨折,106天又回到阿尼玛卿山

吴天一的书柜中陈列着一张照片,记录了他在1964年加入青海果洛骑兵支队,成为一名骑兵战士并荣获三等功的辉煌时刻。这一经历,他始终视为自己的骄傲,“我自豪地称自己是青藏高原上杰出的骑手!”

在牧区进行高原病大规模调查期间,他坚持着每日游泳及冷水沐浴的锻炼。尽管调查任务繁重,其他队员在闲暇时大多选择立刻入睡,而吴天一却抓住每一刻空闲,毫不犹豫地一头扎入水中。记得有一年国庆节,高原上突然飘起了大雪,吴天一心情高涨,毫不犹豫地脱去衣物,跃入湖中。目睹此景的牧民们不禁惊讶地议论:“这哪里来的‘猴子’如此不畏严寒?”

图片

2021年6月17日,我国著名院士吴天一(居中)正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家实验室里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此次指导活动由摄影师张宏祥进行拍摄记录。

吴天一,这位充满活力的生龙活虎之人,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为了高原医学事业付出了几乎全部身心。

我年近四十便患上了白内障,前些年虽植入人工晶体,但如今右眼依旧无法视物;此外,在操作高压氧舱的测试中,因操作失误导致右耳鼓膜破裂,现需佩戴助听器;在高原工作期间,我遭遇了六起车祸,全身共十四处骨折,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汽车从海拔接近四千米的山路上失控翻落山谷,造成四根肋骨骨折,断裂的肋骨险些刺入心脏。现在我右大腿还装着一块20多厘米的钢板。”

经历那次差点失去生命的车祸,吴天一在医院中无法自如活动,当时很多人担忧他或许无法再投身于高原医学的研究。“经过106天的努力,我并非仅是在西宁站起身,更是重返了(青海果洛)阿尼玛卿山的马背。”吴天一自豪地宣称。

尽管历经数十载的奋斗,吴天一身上伤痕累累,他却表示,“哪怕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甘愿自讨苦吃!人们常说,这位老者与众不同……”。

2023年,青海省的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这件事如今成了吴天一心中最为挂念的几件事情之一。“我们必须加快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度,不能拖延,稍微慢一点都不行!”身为高原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吴天一的工作比以往更加繁忙。他坦言:“我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的是时间。我的生活信条就是:珍惜每一秒钟,不辜负每一天!”

我对高原怀有深厚的情感,我最钟爱的花朵便是格桑花,它寓意着不屈不挠、奋发向前,注定要在高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生都将奉献给这片高原,而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