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逐渐变得更为精确和全面,导致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检测率有所下降。然而,众多临床医生普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仍然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学生群体中,它更是成为了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重灾区”。
腹中气体充盈,她却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耳边传来议论声:“究竟是谁放出了声响?”
每当那话语传入耳中,颜茗便心生羞愧,恨不得寻个隐蔽之处藏匿。她目睹同桌与后桌翻阅书籍与试卷,用它们当扇子摇曳生风,还有人大声呼喊:“赶紧开窗户!”不久,颜茗便被冠上了“屁王”的称号。
2025年5月初,山西某县级中学的高三学生李骏洁不幸跳楼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李骏洁的母亲向南周记者透露,自高三开学以来,女儿便开始遭受便秘、排气等胃肠问题的困扰,这些不受控制的排气行为甚至让她在同学间被戏称为“屎人”。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女儿的情绪却愈发低落,每天回家后都会匆忙洗澡,抱怨道:“又被同学们嫌弃了,说我身上有异味。”
颜茗在李骏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影子。当年18岁的颜茗被诊断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与心理压力紧密相连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正如其名,这种“容易受到刺激的胃肠”虽然不会致命,却常常让人感到羞愧难当——在安静的环境中,肠鸣和排气声会变得格外响亮;而在重要的场合,人们往往难以控制地出现腹泻。
有人遭遇过每日腹泻多达二十回的困境,这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学业;还有人在参加2025年的高考前夕,不仅感到焦虑导致的腹泻,甚至在英语考试前的半小时内腹痛不止,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更有患者病史长达二十年以上,尽管多方求医问诊,但治疗效果始终不佳。
《2025年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指出,我国尚未开展全国性的肠易激流行病学研究,然而,依据不同地区和诊断标准,肠易激的总体患病率最高可达到11.5%,这意味着在每10个人中,大约就有1人遭受肠易激的困扰。
李治畯医师,吉隆坡Selayang医院的执业医生,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这种疾病是无法掩饰和隐蔽的,它对社交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它还会在你的生活中制造出许多令人尴尬的时刻。
“被嫌弃的前半生”
颜茗,自初中阶段起,便在山东聊城的一所知名中学的尖子班学习,她早已养成了用宝贵的时间去换取优异成绩的习惯。
在学校里,她尽量避免饮水,以防频繁如厕浪费宝贵时间;下课后,她保持静止,坐在座位上整理自己的错题;还将晚餐时间推迟至十点,待晚自习结束后再去办公室向老师请教问题,从而无需排队等候。然而,成绩的提升背后,她付出了健康代价,出现了打嗝、腹痛、便秘和失眠等症状。
中考的失利让颜茗对高中生活充满了证明自己的渴望。她仍旧保持着不饮水的习惯,将两餐并作一餐来吃。这样的紊乱代谢使得正值青春期的她体重突然增加,遭到了男同学的嘲笑,被说成“又胖又丑”。自尊心极高的颜茗因此陷入了沮丧的情绪中,甚至在上课时都痛苦得想哭。
考试结束后,颜茗感到腹部开始鼓胀。在静谧的教室环境中,她因顾及颜面,只能尽力忍耐,等到下课后才前往洗手间释放气体。然而,这种压抑很快便无法持续。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泄漏,让她尴尬得几乎无法呼吸。
历经高中岁月的磨砺,颜茗步入大学后生活依旧充满困苦:她不得不面对取快递、在食堂排队打饭、乘坐宿舍电梯等日常琐事,这些时刻让她不得不与人保持近距离接触。而且,她对这些接触异常敏感,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人的细微动作:有人捂住鼻子、有人咳嗽、有人深吸一口气、有人匆匆赶路。
席蓓,32岁,与腹泻型肠易激症搏斗了20年,她经历了“被嫌弃的前半生”:她的排气和肠鸣声虽无异味,却常引来他人的侧目;初二时,她曾向同学道歉,却遭当众嘲笑;毕业后,她辗转三地工作,每处都遭遇同事的指指点点。
被嫌弃,让她们时常感到抱歉,甚至主动讨好。
李骏洁的母亲回忆道,在离世前的两周,女儿感到自己“非常恶心”,于是给班上的每位同学分发了三次零食。然而,有一位同学散布谣言说“零食中下了毒”。当我询问女儿是否应该不去学校时,她却表示没关系,还说要再买更多好吃的给大家。南方周末的记者多次尝试联系该中学的负责人以及李骏洁的班主任,但截至稿件发表之前,仍未收到任何回应。
我非常能够体会李骏洁的内心体验。我自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曾谦卑地给周围的同学分发小吃,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生怕自己的分心会干扰到他人的学习。每次更换考场参加考试,我都会担心自己的存在会给同场的考生带来不便。
无法控制的排气问题,竟然让另一位名叫菠萝的患者差点在高考的关键时刻放弃考试。山东的新高考需要连续考四天,而在第二天英语考试前夕,我无论如何都不愿前往学校。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想到自己与同考场的学生们,我心中充满了愧疚,他们为何要与我共处一室参加考试呢?
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直到李骏洁离世,母亲仍然不清楚女儿究竟被怎样的疾病困扰。
在记忆深处,她的女儿不止一次地求医问药,肠镜检查并未发现异常,医生给出的诊断仅仅是“便秘”和“消化不良”。然而,当她把女儿的经历分享到网络上后,评论区迅速聚集了上千条回复,她这才从那些有着相似经历的网友那里得知,女儿或许患有“肠易激”。
刘思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的负责人,指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特征是腹痛、腹泻,有时伴有便秘,亦或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在排除了肿瘤、息肉、溃疡等胃肠道的实质性病变后,若症状持续超过两个月,即可被诊断为肠易激。
排气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生理活动,成年人的日排气体积通常能达到2升,且通常不会带有难闻的气味。然而,若排气量异常增多或气味异常刺鼻,这并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条件。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化学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即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消化过程不够充分。尽管如此,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人有时也会出现排气量增加的情况。
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之一是,人们在食用生冷食物后,或者在面临考试、面试、演讲等关键场合之前,常会感到强烈的排便欲望,而这种不适感在完成排便后便会减轻,通常表现为“一受刺激便腹痛,腹痛随即腹泻,腹泻过后症状即消”。在医学领域,过去常采用“功能性腹泻”和“胃肠道功能失调”等术语来对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描述。
刘思德指出,部分患者常将肠易激综合征与克罗恩病相混,尽管两者初期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克罗恩病必定伴有溃疡等病理特征。相比之下,肠易激综合征无论病程如何演变,都不会引发器质性损伤,更不可能转变为克罗恩病。
实际上,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受情绪影响的心身疾病。
苏州大学心身胃肠病学研究所的负责人曹建新,在功能性肠胃病领域的研究已逾20年。他提出了“心身胃肠病”这一新概念。他认为,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并不一定是由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引起的,这就像流眼泪大多并非眼睛出现异常。实际上,胃肠道就如同泪腺,同样是情感反应的敏感器官。
现代医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现象的解释,涉及“脑-肠轴”的失衡——这一通道是大脑与肠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它通过神经、激素以及免疫等多种途径来传递信息。当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时,肠道蠕动速度也会加快,可能导致腹泻或肠鸣现象;反之,肠道的紊乱也可能引发焦虑等情绪。李治畯教授以成语“小鹿乱撞”为例,说明约会时内心的紧张和忐忑,正是情绪对内脏器官作用的具体表现。
中小学生是“重灾区”
高考中考临近时节,刘思德医生接待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青少年胃肠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很少发生器质性病变,而心理压力则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其中引用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采用Manning标准和罗马Ⅱ标准进行评估,我国南方城市中小学生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介于53.2%至58%之间,而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的发病率则在19.5%至23.4%之间。
诊断标准日益细化,使得肠易激综合征的检出率在近年有所下降。然而,众多临床医生普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依然是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更是该病症的高发人群,堪称“重灾区”。
刘思德曾接治过几位患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青少年,他们每天得上厕所十几到二十次,担心老师会责备,因此有时会强忍着不便不敢举手请假。一旦无法控制,他们甚至会在裤子上失禁,这既成了同学们的笑柄,也给孩子们的心理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白尘已经35岁了,但至今仍会梦回高中时期遭受嘲笑的情景。那时,他每天最多腹泻20次,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他最怕的就是课间操和体育课,因为那时候他跑不动,更害怕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放屁。有些同学对病情一无所知,路过时甚至会朝他吐口水。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被当作妖怪的麻风病人。
2021年,李治畯在中国携手创建了名为“肠安心”的肠易激管理平台,目前该平台拥有2.5万名注册用户。前来咨询的病患以在校生为主,他们外表看似与常人无异,实则内心消耗程度之深,常人难以想象。他们每天都要考虑诸如“今天要上几节课”、“需要提前多久到校”、“需要预留多少时间去厕所”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初次求医时都会选择去消化科就诊,经过胃肠镜检查后,若结果正常,医生通常只会开一些促进消化的药物让他们带回家。然而,当腹泻、便秘、腹胀、排气等不适症状反复出现,且在多个城市和不同医院的消化科治疗均无成效时,部分患者才会开始考虑寻求精神科的帮助。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副院长罗爱民对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障碍和情绪问题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在接诊过程中,他常会询问患者的肠胃健康情况。由于焦虑和抑郁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症状,罗副院长通过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并对其诊断出中度至重度的焦虑或抑郁症。
然而,单靠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并不能彻底治愈肠易激综合症。菠萝和席蓓在中学时期都曾尝试服用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但病情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加之药物导致的嗜睡等副作用,她们担心这些影响学习,于是逐渐停止了用药。席蓓尝试过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甚至连民间所谓的“神仙”也束手无策。菠萝甚至不惜花费300元购买了一条“除臭内裤”,企图减轻排气带来的影响,结果却发现这只是一场“智商税”。
“躺平的人不容易得这个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使得它倾向于关注那些更易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情绪的人群。
菠萝在高一的下学期首次显现出症状,她的数学成绩不佳,经常受到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特别关注。有一次,她甚至被老师从四楼拖拽到二楼,当时正值课间,许多同学目睹了这一幕。作为一个高敏感、高自尊的人,菠萝当时感到整个世界仿佛都压在了她的身上,内心彻底崩溃。自那之后,她时常感到胃中不适,未消化的食物气味自然而然地从嘴边和鼻孔中溢出,每当有人轻轻触摸她的鼻尖,她便会担心自己散发出令人不悦的异味。
尽管菠萝坚持参加了高考,但她的成绩并没有达到她的预期目标。在考入一所所谓的“末流211”大学后,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让她暂时松了一口气。她开始努力提升成绩、投身科研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最终在保研综合测评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成功争取到了进入名校深造的机会。然而,社交问题仍旧是她内心深处最难以克服的恐惧。
在紧张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不适。以我为例,在即将进行重要演讲之前,我常常会频繁地上厕所,然而我明白这并非是由于饮食不当,而是压力所致。对此,我并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而这样可以帮助我放松心情。曹建新认为,只有让患者充分理解其中的原理,他们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那些不受控制的生理现象,如排泄和放屁。
曹建新认为,“那些选择‘躺平’的人往往不易患上这种疾病,且病情通常较为轻微”。对于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格、性格较为敏感、十分在意他人评价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产生过度的自我认知。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过度的感知往往会导致过分的解读,进而引发紧张情绪。而这种紧张情绪又会进一步加剧胃肠的反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更为极端的过度感知现象,甚至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幻嗅”症状——他们总是感觉身上弥漫着一股异味,而周围的人却对此毫无察觉。在互联网上,有些人用“PATM”(即“People Allergy To Me”,意为“对我过敏的人们”)这一非医学领域的术语,来描述自己可能引发的他人持续不断的咳嗽、擤鼻涕、捂鼻等不适反应。众多医生认为,这一状况已超出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症状范畴,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
李治畯接待了一位访客,对方声称在家中成功排出了大量污浊之气,紧接着便听到楼上的邻居抱怨“气味太难闻”。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然而患者本人却对此深信不疑。
菠萝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周围的亲朋好友总是向她表示,他们从未发现她有任何异常的排气现象。她不清楚这究竟是不是出于善意的安慰,然而这种痛苦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让她更加心碎:“妈妈坚信我没有生病,甚至认为我只是不想上学而找的借口,她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实现现在的成绩,我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请一定要坚持下去”
众多医学专家指出,肠易激这种身心关联的病症,应当通过多个学科联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来进行治疗。
罗爱民提出,要想改善肠易激症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接受自己的焦虑性人格特质。他强调,青少年的焦虑性人格主要源于遗传因素。因此,我们应当避免自我贬低,不应过度质疑自己为何会如此。实际上,每一种性格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对于容易焦虑的人来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效率更高,且在世俗观念中,他们的成功几率也相对较大。
人的天生性格特征不易被改变,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减轻焦虑感。罗爱民以实例说明,有些人在进入学校时就会感到紧张并伴随腹痛,这表明学校对这类患者来说是一个压力源,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减少这些压力因素,从而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
然而,面对精神疾病的羞耻感,众多人未能及时寻求医疗帮助。罗爱民指出,在许多情况下,是孩子们主动请求父母带他们去医院就诊;而一些父母担心孩子会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甚至强迫有自杀倾向的孩子继续上学。在青少年群体中,治疗效果往往并非取决于孩子与医生,而是取决于父母的认知程度和对问题的重视。
曹建新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设了我国首个心身胃肠病科,该科室的医生们更愿意向患者指出,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却不会轻易给出抑郁或焦虑的判断,这样做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他们综合运用调节肠胃功能和神经系统的药物,并辅以心理辅导以及认知行为训练。
曹建新明确指出,只要患者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对日常生活习惯进行相应调整,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疾病是完全可以得到根治的。
在治疗期间,周围营造的扶持氛围亦至关重要。一名患者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她直至近期才向身边的朋友们坦白自己遭受肠易激综合征的困扰。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病痛中,她总是强忍着腹痛参加各种聚会,然而,“人到了四十岁之后,有些事情就不再愿意继续伪装了”。
叶芃,18岁,高三那年被诊断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她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个细节:那是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她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匆忙离开教室奔向厕所,而她的朋友也紧随其后,一同来到厕所门口,她静静地陪在她身边,直到她离开。尽管那时的叶芃并未勇气面对自己的病情,但这份被理解与接纳的温暖,却成为了她度过那一年最大压力的支柱。
目睹了李骏洁的悲惨遭遇,与李骏洁素不相识的颜茗迅速作出决定,动笔发帖分享自己的过往,旨在为那个被称作“屎人”的女孩洗清冤屈。她为帖子取的标题是:“今日,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我多次站在走廊的护栏边俯瞰风景,然而内心却常感到,人生不该以这样的方式落幕。若你正身处那段艰难的时光,务必保持坚韧,要知道,你并非孤身一人。颜茗补充道,并发送了一个爱心表情:“让我们共同度过这段时光。”
(应采访对象要求,除李骏洁外,文中患者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琪 南方周末实习生 唐珠安冬 郭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