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体系存在差异、公众对疾病认知有限、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平均确诊阶段较晚,平均发病年龄为72岁,比欧美国家高出大约5岁,且75岁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20%,这一数据充分揭示了问题——我国患者不仅确诊时间较晚,而且高龄患者比例也相对较高。面对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日益凸显的高危和高龄化特点,叶定伟教授领衔的团队提出了“精准评估与分层干预”的新策略。该策略融合了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以及“复肿技法2.0”的应用。
对于中国男性特有的“深马桶型”骨盆结构,即前列腺位置狭窄且较深,研究团队研发了一套名为“五步复肿技法”的创新手术方法。该方法包括神经血管束的显微分离、膀胱颈的精细保留、尿道的重建与加固、盆底肌群的解剖复位以及靶向止血和防渗处理。通过这一技术,团队成功为众多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实施了肿瘤的根治手术,并在保护患者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对于高龄患者来说,手术的风险是相当高的。然而,通过实施精确的术前评估以及运用微创技术,我们成功突破了年龄的限制。在会议上,叶定伟教授展示了一位高龄患者的手术实例。这位患者在术后仅12天便恢复了排尿功能,3个月后出现了晨勃,半年后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此外,前列腺癌的标志物PSA值降至了0.008 ng/ml。
研究结果表明,在75岁以上的前列腺癌手术患者中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肿瘤医院术后尿失禁的比率不超过2%。对于那些性生活较为频繁的老年患者来说,他们的性功能恢复情况相当令人满意。考虑到我国老龄化、癌症晚期化的国情,我们通过实施精准手术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成功实现了从单纯追求生存率到提升生活质量的转变。这不仅让中国的患者寿命得到延长,更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保持尊严。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一度被视为手术的禁忌领域,然而,叶定伟团队运用了三项关键策略成功突破这一困境。他们首先在国内首次引入PSMA+FDG双模PET-CT技术,显著提高了微小转移灶的检测率,从原先的40%提升至78%,从而为手术提供了精确到毫米级的导航地图。
对于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我们采用新辅助治疗与PSMA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进行扩大清扫手术。针对那些只有少数转移灶的患者,我们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对原发灶进行根治性局部治疗(包括减瘤性手术或放疗)加上ADT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这一方案不仅确保了安全性,而且显著提升了接受原发灶治疗的患者在3年内的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了18%。
叶定伟教授领衔的团队,成功领导了我国自主研制新药的研发工作,针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该新药表现出色疗效。根据国际多中心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这种自主研发的AR抑制剂与内分泌治疗相结合,显著降低了死亡风险42%,影像学进展风险减少56%,并被纳入国际权威指南的一线推荐名单。“我国国产创新药的突破,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初步分析数据表明,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23%。
叶定伟教授还透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现有寡转移前列腺癌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超过10个转移灶的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他们进行的“CHAMPION 研究”,旨在探讨针对PSMA PET/CT检查显示转移灶数量不超过10个的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最大化减瘤性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本次会议以“全球智慧汇聚,中国实践探索,精准突破之道”为核心议题,展现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三大显著成就:共识层面,正式发布了《2025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并首次将“机器人手术上海标准”和“寡转移手术适应症”纳入其中。技术层面,叶定伟被全球机器人手术协会(SRS)聘为荣誉会员,其复肿技法2.0版本将携手国产手术系统,向世界展示。MDT实战演练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超过400家医疗机构的参与,通过实施“精确影像诊断+复杂手术方案制定+精准药物治疗”的现场培训,有效促进了医疗技术的普及与深入。
自2005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泌尿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来,我们已构建起“早期筛查—手术—康复”的完整治疗流程。这一模式的关键进展体现在,借助“社区服务站点与三甲医院”相结合的联动筛查机制,将早期诊断的比例从原先的52%提升至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