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网络诊疗真能解决?专业医生有话说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您对孩子内心的状态有所顾虑,上网寻求支持却不幸碰到了麻烦吗?当前网络上的心理辅导服务存在诸多问题,这让众多家长感到烦恼。接下来,我将逐一详尽地剖析这些问题。

图片

乱象初现

图片

近些年,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许多主播,他们自称为“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教育师”,声称能够解决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困扰。这些人热衷于炒作ADHD、抑郁等热门话题,以此吸引观众目光。结果,不少对专业知识了解不足的家长对此深信不疑,评论区里充斥着家长们寻求帮助的留言。某位家长因孩子心理状况而心生忧虑,在浏览心理博主内容后,决定购买他们的教学服务。

诊疗实质

图片

心理疾病的准确判断应由持有执业资质的专家承担,他们需对病情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长进行详尽评估,同时辨别出其他可能的疾病。这项工作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拥有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然而,在现实中,网络心理治疗往往将诊疗过程过分简化且极端化,这往往导致家长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质疑,进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

图片

营销套路

记者经过详细调查,发现网络心理诊疗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在这些平台中,视频和直播节目经常探讨各种热门话题,以此吸引观众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需求。随后,便开始推销各种付费课程和保健品。直播间会明确告知观众添加微信或加入群聊,而主播也会引导观众加入互助群。同样,短视频的评论区也会引导网友通过私信进行联系。

图片

课程情况

网络上有各式各样的“训练营”、“体验营”等课程,价格悬殊,有的仅需十几元,有的却高达几十元,销量好的甚至能卖到几百甚至上千份。许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急于寻找解决办法,于是便选择了这些课程,但很可能陷入治疗无效甚至对健康有害的困境。

图片

潜在风险

图片

专家认为,这类普及专业心理知识的视频对家长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然而,以盈利为主旨的视频常常缺乏专业指导,不仅不能有效开展科学普及,还可能误导家长,进而使孩子的病情加剧,促使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情况发展。

应对建议

医保推行以来,许多人得以有机会接受心理治疗,然而,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专家们建议,公众需增强对信息的辨别力,通过正规途径获取信息,并向专业机构咨询。此外,还需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系统,增加服务资源,运用多样化手段建立科普平台,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图片

您是否在网上探寻过关于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若您有过这样的体验,不妨在评论区谈谈您的体会。同时,别忘了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并转发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