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初三学生还在检查试卷,妈妈竟以为是抑郁?背后原因惊人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遭遇各种情绪上的难题,其中焦虑和抑郁尤为突出,这两种情绪问题常常被错误地当作同一种情况。这种误解不仅会使孩子错过及时得到恰当的医疗援助,而且也会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少困扰。接下来,我将为大家逐一讲解这个领域的重要知识。

焦虑与抑郁误判现状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大约有62%的孩子在初次诊断时被判定为“抑郁症”,但他们的主要问题其实是焦虑。到了夜晚,当四周静谧无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轻易地让他们情绪失控。尽管如此,这些孩子常常展现出所谓的“高功能”行为,例如按时完成学业、对父母的要求总是顺从地答应,这让家长们往往容易误以为孩子只是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一些非专业的评估中,医生有时会因为孩子缺乏明显的不安情绪、言语交流较少,就将他们诊断为抑郁状态,却未能注意到焦虑这一关键问题。

家庭情绪翻译偏差

孩子用比喻来描述自己的压力,比如会说“心里像是压着一块巨石”,但若家长不具备理解孩子情绪的能力,可能会误解孩子产生了抑郁的“无价值感”。当孩子将学习成绩与自身价值挂钩时,他们的焦虑便会转化为“难以承受的脆弱”,他们不敢显露紧张情绪,只能通过说出“不想活了”这类极端的话语来传达对失败的恐惧。

焦虑误判后果

图片

大家对抑郁的关注较多,但对焦虑的了解却相对较少。当孩子情绪出现困扰时,家长们往往直接将抑郁与孩子的情绪问题联系起来,因此很容易忽略焦虑的存在。由于对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家长们通常直接听取医生的建议,并接受他们提出的治疗方案。孩子若察觉到缺乏动力的根源是抑郁,便可能对自己产生质疑,认为自己“天生存在缺陷”,并且会把情绪上的困扰视为自己的短处。

焦虑本质剖析

孩子并非因为害怕失败而感到害怕,他们在面对无法预知结果的情况时,身体上会感到一种不自在。当大人谈论孩子的抑郁情绪时,这可能会导致孩子们错误地将自己的情绪困扰看作是自己的缺点,进而把对事物的恐惧转变为对自己性格的否定,这种现象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治疗误区危害

抗抑郁药物虽能减轻身体上的不适,却不能教会孩子如何识别和处理焦虑的根源。随着药物效果的减弱,焦虑再次出现,孩子因缺乏应对策略,恐慌感会随之增强。在孩子抑郁状况被父母察觉后,他们往往会过度保护,而这种过度的保护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在压力下学习适应的机会,结果导致焦虑在不知不觉中扩散。

图片

正确应对方式

孩子若说出“我不想上学”,不妨去探究他们内心的波动,比如,“今天数学作业尚未完成,心中焦虑感达到了七成,心跳加速,手心甚至冒出了汗珠。”孩子们渴望一个能理解他们情绪的避风港。在某所初中的一节心理课上,一位曾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在倾诉了自己的恐惧之后,心情明显好转。

孩子心底渴望得到肯定,那么,您觉得我们应当怎样增强察觉他们焦虑感的能力?敬请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下方发表您的见解,让我们一同来交流讨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