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哺乳动物为啥不能像壁虎一样再生?中国科学家找到关键线索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再生,这个在生物领域里既带神秘感又充满未知挑战的过程,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壁虎能够通过尾巴的断裂来达到重生的目的,而蝾螈则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自我修复能力,然而人类以及像小鼠这样的高等哺乳动物,往往只能留下疤痕。这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动物再生差异

在自然界里,动物们的再生能力各不相同。壁虎在遇到危险时,会主动断尾以保命,而且新尾巴还能重新长出来;蝾螈更是神奇,连大脑都能自我修复。然而,与人类、小鼠等高等哺乳动物相比,我们一旦受伤,往往只能留下疤痕,很难像那些动物那样实现完整的再生。以兔子为例,若其耳朵的耳廓部分遭受损伤,耳洞的损伤大约在一个月内可以自行愈合;愈合的长度大概在4到8毫米之间。但小鼠却无法拥有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

研究团队与模型

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努力探究高等哺乳动物再生之谜,他们选择了兔子和老鼠的耳朵作为实验样本。在耳廓再生实验中,兔子表现出明显的再生能力,而老鼠则不具备这种特性。借助这一对比明显的实验模型,研究团队希望揭示再生与不再生之间的根本区别。

研究方法与发现

团队采用了单细胞测序和时空组学技术,对耳廓受损后的再生或修复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高分辨率的记录。在对比组织再生与愈合的不同阶段时,他们观察到小鼠耳廓再生过程中出现了失败现象,并且这一现象与视黄酸的合成不足密切相关。视黄酸是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对细胞发育起着关键作用,而其合成不足则是由于Aldh1a2基因表达水平较低所导致。

基因“开关”的秘密

小鼠耳朵打孔怎么标记__小鼠基因敲除技术

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副研究员石小峰提到,兔子的基因组里含有对Aldh1a2基因起调控作用的DNA片段,这可以视作基因表达的一个“开关”。当耳廓受到损伤时,这个“开关”会被激活,从而显著促进视黄酸的持续生成,这对组织修复过程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在小鼠的基因组中,大部分这种“调控机制”已经消失了;这导致视黄酸的产量降低;而这种降低,又使得组织修复所需的视黄酸供应变得不足。

激活基因实验

科研团队对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了解人为操控基因表达“开关”可能产生的后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激活Aldh1a2基因或添加外源视黄酸的情况下,成年小鼠的耳部伤口中生成了多能性细胞。这些细胞具备重建耳廓软骨和神经组织的潜力。这一发现表明,通过基因调控及补充特定物质,高等哺乳动物或许能够获得再生能力。

研究的重要意义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王伟研究员指出,这一研究成果具有深远影响,其重要性不仅限于耳廓再生的范畴。这一发现为器官再生机制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或许能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等复杂器官的再生与修复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助力再生医学从理论迈向实践,为人类受损器官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众人都在思考,这项未来可能应用于临床的研究成果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期待大家能给予点赞并转发此文,共同来深入交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