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固定的重要性及相关背景
导尿管固定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内固定和外部固定。内固定是在导尿操作完成后,轻轻拉拽尿管,借助尿管内部的水囊来确保尿管稳固地位于膀胱出口处;而外部固定,也就是第二次固定,则是通过使用胶布将尿管固定在体表上。在《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2023》这一文件中,对于导尿管的二次固定,无论是在评估预防导尿管非计划拔管的护理管理水平,还是在评估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管理水平时,都对其有效性和正确性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这一要求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尿管二次固定在护理管理中的关键地位。
(上图为导尿管内固定)
导尿管二次固定不同位置对患者的影响
《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中对于导尿管二次固定位置有详细说明,指出应将导尿管固定于大腿或腹部,以尽可能降低对导尿管的牵拉与拉伸;然而,《基础护理学第七版》则提出了尿管二次固定时采用高举平台法,但对于固定的具体部位并未给出明确指示。
大腿根部固定技术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下腹部固定技巧。
作者实地考察了临床情况,发现超过95%的导尿管都安置在大腿内侧。谈及导尿管再次固定的位置,90%以上的护士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大腿内侧”。
(一)大腿内侧固定法对患者的影响
1、引流不通畅
史蕾等研究者发现,在侧卧姿势下,大腿的压迫可能会引发皮肤损伤以及尿液引流受阻等问题。
2、损伤尿道
患者大腿弯曲时,其内侧固定的导尿管会被向外牵拉,随之在相应尿道壁上产生压力与摩擦,与此同时,气囊对尿道口的压迫亦随之增强。随着大腿外展角度的扩大或活动速度的提升,这种压力与摩擦力亦随之增大,进而加剧了对尿道的损害。
3、感染
女性尿道较短且呈直线,其位置又靠近阴道及肛门,因此极易受到阴道分泌物和粪便的侵扰。当导尿管被固定在大腿内侧,尤其是从大腿下方穿过时,其外壁便可能被阴道分泌物和粪便所污染。患者髋关节的活动会导致尿管随之移动,这无疑会提升尿路感染的风险。
4、漏尿
尿管施加的压力往往会对尿道壁造成影响,尤其是二次固定时,这会导致尿道的一侧受损,进而使得另一侧无法与尿管充分贴合。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存在,将显著提升尿液渗漏的可能性。
5、引起疼痛加重心理负担
病人的大腿内侧固定了导尿管,该管位于尿道内侧,因此在病人活动时,导尿管会受到牵拉,进而导致其在尿道内发生位移,这种情况很容易刺激尿道。活动结束后,患者常因不适而畏惧再次参与,这导致他们承受精神压力,进而影响休息与睡眠品质。同时,他们还担忧导尿管可能被拉扯或移位,这种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负担,从心理角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不适体验。
6、尿道狭窄
男性病人在进行导尿操作时,即便导尿管具备一定程度的伸缩性,但在弯曲部位却可能对尿道施加压力,引发尿道黏膜出现缺血性坏死现象。若导尿管的末端固定不牢固,导致其来回移动,并在重力影响下向下坠落,将进一步加剧尿道弯曲处的损伤,形成所谓的“弓弦效应”,进而可能引发拔管后尿道狭窄的问题。
7、缩短固定胶布的使用时间
史蕾等研究者发现,在大腿内侧粘贴胶布会使得翻身、活动以及肌肉收缩等因素更容易导致胶布边缘卷曲和脱落,这进而影响了胶布的稳固性,并促使人们更频繁地使用尿管外部的固定设备。
8、易造成皮肤损坏
在吴祥凤的研究中,他观察到固定在大腿上的导尿管,在下半身活动以及肌肉收缩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被牵拉的情况。这种现象会导致导尿管与胶布之间的粘合力下降,并最终导致胶布逐渐脱落。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且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他们的皮肤弹性和耐受力较低,频繁地揭去或重新粘贴胶布可能会造成皮肤损伤。
9、其他问题
老年患者若遭受尿管牵拉之苦,常会感到不适,进而减少卧床时的活动,使得下肢血液循环变缓,从而增加了下肢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
综合来看,这能否证明将导尿管固定于下腹部比固定在大腿内侧更为优越呢?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将导尿管固定在下腹部,可能会导致尿管向上弯曲,那么这种情况是否会引起尿液返流,进而提升尿路感染的风险呢?那么,对尿管进行二次固定在下腹部,是否真的会导致尿液返流呢?接下来,我们将关注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下腹部固定法对患者的影响
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膀胱属于一种封闭的空腔器官,故而,当引流袋被安置在低于膀胱的位置时,根据虹吸原理,尿液会从膀胱中流出,压力高于大气压,流入引流袋,且不会出现尿液回流的情况。
下腹部固定法的优势
优势一:在郑丽等人的研究中,下腹组和内侧组患者的尿路损伤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吴祥凤的研究发现,尿管固定在下腹组的患者尿路损伤情况明显轻于尿管固定在大腿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优势之二在于,通过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得以缩短。在史蕾等人的研究中,前列腺绿激光汽化术后采用尿管腹部外固定法,有效减轻了患者活动后出血及导管不适的症状,并且显著减少了尿管留置的时长。
在对接受下腹部固定和大腿内侧固定治疗的病人进行深入研究后,许宾发现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及尿路损伤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区别(P值大于0.05)。
郑丽的研究指出,在预防漏尿、血尿、导尿管牵拉、引流不畅以及尿路感染等方面,老年人将导尿管固定在腹部或腹股沟区域的做法,其效果显著优于将导尿管固定在大腿部位。
在杨艳等的研究中,发现将尿管固定于下腹部的患者,其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那些将尿管固定在大腿处的患者;同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尿路感染的情况。
孙亦珍的研究发现,腹部固定导尿管的患者尿液培养结果呈阳性的比例明显小于大腿上侧固定导尿管的患者,同时,前者的舒适感也明显高过后者。
结论与临床建议
由此可见,下腹部固定尿管的方法相较于大腿内侧固定法更为优越。目前,下腹部固定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中点下缘之间连线固定尿管,另一种则是直接将导尿管固定在下腹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建议对尿管进行二次下腹部固定;若下腹部存在手术伤口,不便固定,则应考虑将导尿管二次固定于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中点下缘连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