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岁女童游泳泡温泉后感染食脑虫!这病真的无药可医?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近期,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紧急求助信息受到了广泛关注。该家长在6月7日和6月14日陪同5岁女儿游泳及泡温泉,然而孩子随后出现了头痛、低热、呕吐和抽搐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陷入昏迷,并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脑虫”。由于患儿脑部出现脑疝,导致无法自主呼吸,多家医院均表示已无法挽救其生命。

“食脑虫”究竟是什么?它的恐怖程度是否真的如传闻那般?若不幸感染,难道就等同于被宣判了死刑?面对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进行了科普解答,全面剖析了关于“食脑虫”的真实情况。

图片

社交网络截图

感染概率极低但致死率极高

王新宇指出,网络上所提及的“食脑虫”并非虫类生物,实则是一群偏好游荡的单细胞生物,学术上被称为自由生活阿米巴。其中最为恶名昭彰的包括三种: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若侵入鼻腔,便能顺着嗅神经迅速侵入大脑,诱发急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病情发展迅猛;巴拉姆希阿米巴则倾向于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或吸入尘埃逐渐进入人体,病程相对较长;而棘阿米巴则多与隐形眼镜引发的角膜炎有关,偶尔也会侵袭大脑。

图片

微博话题

为何过去鲜少听闻?如今却似乎“爆发”?王新宇表示,实际上在我国,此类疾病极为罕见,全国范围内一年中很难遇到一两例。鉴于过去诊断技术有限,许多急性脑炎在分子检测出现之前都未能确诊。如今,由于媒体传播迅速,一旦病例被曝光便容易引起广泛关注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给人留下“病例激增”的印象,实则只是以前未被察觉、未被报道而已。两年前,贵州有一位母亲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她的6岁儿子在海边游泳后不幸感染了食脑虫——狒狒阿米巴原虫,进而引发脑部疾病的亲身经历。

媒体广泛报道,面对这种“食脑虫”,为何死亡率如此之高?王新宇指出,这种微生物侵入大脑的路径极为迅速,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能够通过嗅神经直接进入大脑,几乎避开了人体的免疫防线,使得免疫系统几乎没有时间做出反应。此外,其繁殖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一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温暖且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它仅需数小时就能完成一代的分裂,导致周围组织迅速坏死。不幸的是,当人体免疫系统全力进攻时,会大量释放炎症物质,这会导致严重的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力急剧上升,结果非但未能控制火势,反而使情况恶化。鉴于此,我们必须在脑脊液或病变组织中检测到阿米巴虫或进行分子检测,但基层医院往往无法迅速完成这一过程,导致错失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图片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滋养体位于左侧、鞭毛体位于中央、以及包囊位于右侧。

王新宇指出,这种疾病在初期阶段极易被误诊,症状通常表现为“发热”和“头痛”,众多患者因此被误诊为普通病毒性脑膜炎,待真相水落石出时,已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在治疗过程中,许多有效的药物分子量较大、毒性较强,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而高剂量使用又容易引发副作用。

鼻腔被水猛冲是典型感染途径

暑假正值旅游高峰期,孩子们纷纷涌向水边,尽情享受戏水的乐趣。然而,他们是否能够无忧无虑地游泳呢?是否会遭遇所谓的“食脑虫”呢?王新宇提醒我们,虽然要引起注意,但不必过度恐慌。这种食脑虫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侵入大脑,死亡率极高,而且病情往往在短短一周内急剧恶化。其早期症状与普通脑膜炎相似,包括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以及颈部僵硬,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或病毒感染。感染的风险实际上非常小。即便是在我国气候较为温暖的南方地区,与自由生活的阿米巴“不期而遇”的可能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者,预防措施也相对简单,只需避免那些高风险的行为,风险几乎可以降至零。近年来,通过多药联合治疗,已有成功救治的案例,但关键在于必须尽早发现并尽早开始用药。

王新宇指出,在夏日湖泊、温泉、河道以及戏水池中潜水或跳水时,鼻腔受到水的强烈冲击,这往往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有些人使用洗鼻壶清洁鼻腔,但若所用水未煮沸或未经过消毒处理,便可能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提供了入侵的途径。另外,棘阿米巴特别偏好脏水与隐形眼镜的搭配,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角膜溃烂,甚至导致失明。特别是在从事园艺、挖泥、养花等活动时,巴拉姆希阿米巴有可能通过微小的裂口侵入人体。

王新宇指出,沿海地区以及正规的游泳池,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海水中的盐分含量较高,而正规游泳池中的余氯量也较为充足,这两种条件都使得阿米巴原虫难以生存,因此相关的感染案例极为罕见。

王新宇分享了几项注意事项,首先是在嬉水时要注意避免水进入鼻腔,应尽量避免水流直接冲击鼻孔;清洗鼻腔时宜使用生理盐水或纯净水,尽量避免使用自来水;此外,在泡温泉和游泳时,切勿佩戴隐形眼镜。

若不幸感染,人体亦会发出警示信号。王新宇指出,在经历“温暖淡水刺激鼻腔”的一两周后,若出现高热、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甚至迅速出现意识不清,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我近期在哪个水域不慎将水吸入鼻腔。医生将根据病情,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并控制颅内压力,国内已有成功救治的案例。总的来说,“食脑虫”虽名恐人听闻,且手段狠辣,然而它并非神秘莫测,亦非轻易便能主动上门。只要掌握其传播途径,并遵循一些基本的用水卫生规范,便能将感染风险降至极低,甚至比被雷击中的几率还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