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竟始于约5万年前?考古发现再掀波澜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IT之家于7月1日传来最新消息,中国科学院在6月27日公布了一篇博文,文中提及其下属的海洋研究所由万世明领导的研究团队于6月2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揭示了现代人类大规模使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5万年前。

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志留纪时期。这一现象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植被的进化历程,还对动物的行为模式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并且在地表的碳循环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第四纪时代开始,人类逐步学会了使用火,并开始频繁地利用火源,这一行为随之成为决定火势发生与扩散的关键因素。

考古学的研究揭示,人类最早使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七零万年前。目前,对于人类用火历史的探究,主要还是依靠对考古遗址的挖掘和深入分析。

考古遗址的分布较为零散,年代跨度中存在不少空白,这使得收集人类用火历史的连贯、高清晰度资料面临极大的困难。对于人类何时开始广泛使用火的问题,目前我们依然难以提供明确的答复。

黑碳是由生物质和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含碳化合物所组成。由于它具有高度稳定的芳香族结构,黑碳能够在沉积环境中长时间存在。

图片

探讨IODP U1429研究站位,分析其与东亚季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研究晚更新世时期人类从非洲迁徙至其他地区的路径。

以大河为主要沉积物来源的边缘海域,其沉积物中的黑碳含量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大陆规模的火活动情况。特别重要的是,大河流域是孕育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地带,人类在河流流域进行的火活动留下的痕迹,能够通过黑碳被记录并最终沉积在边缘海中。

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析东海东北部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U1429站位的沉积物中黑碳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成功恢复了东亚北部在过去三十万年间古火变迁的演化过程。

研究数据表明,在距今约三十万年至五万年间的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对古火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寒冷干燥的气候阶段,火的活动更为频繁,而在温暖湿润的时期,火的活动则相对较少。

图片

探讨东亚地区古火演变过程,追溯其长达三十万年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与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紧密关系。

然而,从5万年前至今,火势的强度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这一趋势似乎与季风气候的联系逐渐减弱。这种转变恰好与东亚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相吻合,暗示了人类广泛使用火源所造成的显著效应。

研究表明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在约五万年的冰河时期,现代人开始了第二次离开非洲的迁徙之旅。当时,海平面显著降低,导致印太暖池区域广阔的陆架露出水面,热带雨林的屏障功能随之减弱,因此人类在短短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便迅速扩散到了东亚、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地区。

图片

五万年前人类开始大规模用火的记录及现代人类扩张路线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显著提升了人们使用火的频率。加之,冰河时期的气候异常严寒,可获取的食物资源相对稀少,这也使得人类对火的需求量显著上升。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使得五万年前成为人类大规模使用火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发现还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可能在上一冰期就已经通过使用火,对全球碳循环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