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岁男子患扩张型心肌病 10 年!东北三省首例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为何成功?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近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综合病房的主任孙仕斌教授及其团队,联合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院长刘晓程教授的团队,携手合作,为一名38岁的男性患者成功完成了东北三省的首例、全国的第十例“心脏跳动非体外循环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图片

刘先生,38岁,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已有十年,此病症导致他反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为此他接受了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手术,并且还伴随有慢性心力衰竭。最近,刘先生感到胸闷、腹胀、下肢浮肿等症状频发,于是他迅速前往哈医大二院进行了就医。检查结果显示,刘先生患有晚期心力衰竭,并且伴有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心脏显著扩张等众多严重病症,存在突发心源性猝死的极大风险。在医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共同商定对患者进行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图片

在手术前,刘晓程院长对人工心脏多学科团队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此次培训吸引了心内科、重症医学科、心外科、超声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检验科、体外循环科、放射线科以及输血科等科室的核心成员积极参与。手术过程中,麻醉科与手术室紧密协作,超声医学科负责确定植入点。心外科综合病房的主任孙仕斌教授及其团队,在刘晓程院长的团队指导下,采用了“胸骨上段加左胸小切口”的微创手术路径。在心脏持续跳动且未进行体外循环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左胸小切口进入胸腔,并在正常跳动的心脏中植入人工心脏。随后,他们通过胸骨上段的小切口完成了人工血管与升主动脉的吻合。在手术进行期间,患者的心脏功能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手术完成后,刘先生被安置到了重症监护室(ICU),由韩艺教授领衔,王怀泉教授等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对他进行了全天候的看护,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病情,同时多学科专家会诊,对治疗方案进行实时调整。到了术后第三日,刘先生顺利地取出了气管插管,恢复了正常的饮食。到了术后第四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刘先生已经能够下床活动。术后第六日,刘先生的心脏功能各项指标显著好转,他的活动耐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随后他被转入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接受康复治疗。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以及杨爽教授和吴健教授等专家领衔,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康复治疗小组。到了术后第三周,经过全面的评估,刘先生顺利地离开了医院。

图片

图片由医院提供

生活报报道,田为、曹玥担任通讯员,李晓航担任见习记者,王秋实担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