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乃人体中最辛勤的器官,它日夜不息地运作,确保血液流通,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亦能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id_2795[id_[id_1768859140]55079592]292]
在众多急症病例中,心脏骤停无疑是最为危险的一种。近期,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强调,尽管心脏骤停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但这一状况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通过调整相关风险因素,我们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生命时报》在微信平台中可通过搜索“LT0385”进行关注,该媒体邀请了专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20个潜在风险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并阐述了维护心脏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
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陆浩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林杰
[id_250385101]
[id_1877531857]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富含饱和脂肪酸,若长期摄入量超常,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我们常说的“坏胆固醇”水平上升,进而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成,从而提升心脏骤停的危险性。
[id_1585042793]
肉类富含高品质的蛋白质,食用时需注意总量控制,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120至200克,其中鱼类为首选,其次是家禽,最后则是红肉。
[id_1911343212]
牛奶中富含钙质,并且含有维生素D等多种有助于钙质吸收的成分,这有助于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医生建议
每日摄取量在300至500克之间,奶类及其相关产品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早餐时来一杯牛奶,午餐时加入一杯酸奶。对于那些不喜欢牛奶口感或对乳糖过敏的人,可以尝试那些盐糖含量较低的调味奶制品。
搭配粗粮
精米白面在制作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若长期将其作为主食,不仅不利于血糖水平的稳定,而且还会提升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医生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提出,成年人每日应摄入200至300克谷物,其中全谷物与杂豆的摄入量应为50至150克。在主食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多样化,早餐可以尝试燕麦粥或是小米粥,而午餐和晚餐则可以用糙米饭或杂豆饭来替换白米饭和面条。
控制盐糖
食盐摄入过多会导致血压水平上升,进而加重心脏的负担;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则可能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障碍,这些不良影响最终会间接对心脏造成损害。
医生建议
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5克,而糖分的摄入量则需控制在25克以下。对于甜饮料、饼干等含有高盐分和高糖分的食品,应当尽量减少食用。
每天有蛋
有人觉得鸡蛋中胆固醇含量高,不利于血管健康。然而,人体内胆固醇的生成与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与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关联并不大。
医生建议
蛋黄尽管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含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的成分,因此,一般人群在每日摄入1至2个鸡蛋的情况下,并不会引起胆固醇水平的上升。
果蔬充足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膳食纤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据研究指出,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与果蔬摄入量不足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已成为主要的饮食风险之一。
医生建议
每人每日应摄取蔬菜量在300至500克之间,其中至少一半应为深色蔬菜;同时,水果的摄入量应为200至350克,且建议选择不同颜色和种类的水果交替食用。
生活品质高
不要久坐
长时间保持坐姿会提升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晚睡时频繁使用手机、沉迷游戏,会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进而引发血压急剧上升,并可能造成心慌等不适感。
医生建议
运用“555”护心策略,确保每次使用电子屏幕不超过55分钟,随后起身活动5分钟,可选择做深蹲或原地踏步。同时,每周至少要保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睡个好觉
每晚睡眠时间若不足6小时,将显著提高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症的风险。
医生建议
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安睡,确保睡眠时长达到7小时,睡前选择阅读轻松的书籍,以此替代使用手机或观看电视。若频繁遭遇失眠问题,建议及时向医生寻求专业意见。
戒烟戒酒
吸烟饮酒对血管内皮造成损害,这会使得有害胆固醇更易于渗透进血管壁,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医生建议
任何时候戒烟戒酒都不晚,只要开始行动就是对心脏的保护。
10
环境凉爽
在高温条件下,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心脏不得不加大工作量。此外,高温还会引发血管扩张,造成血压的起伏不定,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医生建议
夏日外出宜选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间段,若在室内开启空调,则宜将温度调节在24至26摄氏度之间。
精神很富足
11
情绪积极
易怒的情绪容易导致心脏病的高发风险。性格较为内向的人,遇到问题往往选择默默承受,这会加剧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对心脏造成压力。
医生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找一些小确幸,当察觉到情绪即将失控时,要及时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12
主动社交
社会参与度低和孤独感强的人,心血管状况往往不佳。
医生建议
走出个人的社交圈,积极参与集体性的活动,打开心扉交流;当感到孤单时,不妨给亲朋好友拨个电话。
13
精力充沛
心脏若出现疾病,肺循环与体循环亦将遭受波及,导致输送至大脑的氧气与养分不足,进而对脑部功能产生直接影响,使人感到困倦不堪。
医生建议
若长期存在白天萎靡不振等情况,应积极寻求医生帮助。
指标控制好
14
保持体重
过度肥胖不仅对心脏造成额外压力,还可能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一系列病症,进而可能引发心梗等严重健康问题。
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体重指数
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大于23.9即为超标。
医生建议
腰围和BMI指数偏高的个体,亟需调整生活习惯,严格控制饮食,积极增加运动量,并采用科学的手段来有效管理体重。
15
心率稳定
正常成年人的心跳频率应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若心跳过速、过缓或节奏不规律,这些现象均可能标志着心脏疾病的存在,并可能导致胸部压迫感、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若情况严重,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医生建议
每日清晨和临睡前监测心率,若发现异常状况应立即就诊。在日常生活中,应适量进行运动,避免熬夜和情绪波动等不良习惯,以维持心率在正常水平。
16
肺活量高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揭示,中年人的肺活量若不足,将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频率及死亡风险。
医生建议
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以及打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均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肺活量水平。
17
血压达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指标应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若血压持续偏高,则可能促进斑块的形成与扩张,进而引发心肌供血不足。一旦斑块发生破裂,便可能诱发血栓形成,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梗等严重疾病。
医生建议
家庭中需常置血压计,健康人士每月应检测一次,而高血压患者则需每日早晚各检测一次,并详实记录测量结果。
18
体脂率低
体脂率即脂肪重量与总体重的比值,当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超过30%时,即被视为肥胖。这种状况可能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医生建议
控制体脂率的秘诀在于保持肌肉量,防止新陈代谢减缓,而不是仅仅依靠“少吃多动”这一方法。
19
手部有劲
握力指标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肌肉强度,同时也是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当握力减少5千克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并因此死亡的风险会上升17%。
医生建议
可以使用握力器、哑铃等器械进行锻炼,同时,通过拧毛巾、搬运重物等日常动作,也能有效提升手部肌肉的力量。
20
腿肌强壮
腿部被誉为“人体之第二心脏”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一旦腿部肌肉力量减弱、活动量不足,便会使“肌肉泵”的功能降低,进而引发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医生建议
日常多进行腿部锻炼,如骑自行车、跑步、靠墙静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