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的拂晓六点半,位于成都郊区的某个封闭式训练基地,十岁的乐乐身着被汗水浸透的运动衫,在教练的催促声中努力疾跑。他的身后,一群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同样在全力以赴地奔跑,他们的喘息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提到,有研究表明,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预计将攀升至70.5%,而儿童的超重肥胖比例也将上升至31.8%。
近期,众多家长倾向于选择暑假儿童减重训练营,这类训练营通常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收费范围跨度较大,从千元至万元不等。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暑假的训练中能够获得健康的体重,然而,从事体育教育的冉涛先生向记者透露,减重训练营往往不会明确承诺减重能否成功,这是因为家庭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与训练营存在很大差异,训练营结束后,那些曾有效减重的孩子往往会再次增重。
暑假儿童减重营报名火热
从业者:训练营结束基本会复胖
近期,记者观察到,随着暑假的临近,市面上涌现出众多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减肥训练营广告。其中,一些广告甚至承诺“签约减重”或“月减20斤”。记者还发现,许多这类训练营主打“签约瘦身”和“全封闭管理”的口号。该机构举办的训练营已连续两期满员,参与对象主要是8至18岁的青少年,其中男性学员占多数。训练营课程涵盖游泳、体操、动感单车等项目,旨在帮助学员减脂塑形。最低价位的套餐费用为每期5800元,而最高档次的单人住宿套餐则需16800元。冉涛自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后,便投身于青少年体育教育领域,目前主要负责制定减肥训练营的课程计划。据他透露,减肥训练营通常会主打“28天减重15至20斤”以及“每周休息一日,同时进行技能学习还能继续减轻体重”等宣传点。
暑假尚未来临,上海的家长张莉已经在众多减肥训练营之间进行了多次挑选。她向记者透露,她的女儿小雅,年仅十一岁,体重已经逼近七十公斤。“在体育课上总是躲在树荫下,衣服也总是买不到合适的尺码,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张莉的担忧并非个例。这类通常持续两周到一个月的全封闭式训练营,凭借其短期内显著的减肥效果,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众多家庭。
张莉清晰地记得,去年投入8800元,孩子的体重减少了8公斤,整个人显得更加挺拔,话也多了起来。然而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谈及后续的维持状况,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半年之后,随着课业压力增大,运动量减少,体重又悄悄地回升了一些。”这份内心的矛盾,映射出家长对于“快速见效药物”的多元愿望——他们既希望看到孩子体重迅速下降的成效,又更加渴望孩子能够因此爱上运动,重新找回自信。特别是随着北京、云南等全国多个地区将中考体育的分数比重显著提高至60分,甚至有地区达到了100分,这种期待在现实的升学竞争中,又增添了一层紧迫感。
依据我的观察,那些从减肥训练营毕业的孩子重返日常生活后,体重反弹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我们并不保证他们能够保持减重成果。冉涛表示,由于家庭饮食和作息习惯与训练营存在显著差异,那些在训练营中取得减重效果的孩子最终复胖是难以避免的。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及其家长也成为了他们机构中关键的“后续服务”客户。冉涛透露,每年暑假都会有一些熟悉的客户再次光临。
(某机构收费标准)
监管盲区与科学性质疑
“很多老师短期培训后就上岗”
尽管该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冉涛却认为潜在的风险已初露端倪。他直言不讳,体育教育领域的入门门槛过低让人担忧。许多训练营地的教练团队构成复杂多样,包括退役运动员、体校学生,甚至是一些经过短期培训的健身爱好者,他们培训结束后便直接走上岗位。冉涛提到,在他所了解的其他训练营里,训练的强度设定有时并不严格依据生理评估:“我曾目睹教练为了追求‘效果’,在训练营的最后几天突然增加训练强度,导致孩子们在拉伸时哭声连连。”
监管的界限模糊之处尤为让人担忧,在谈及训练营的资质问题时,众多从业者透露,他们多是以“体育培训”或“夏令营”的名义进行注册,而实际运营的项目却远远超出了这些范围。一旦营内孩子出现运动伤害或健康问题,责任归属往往陷入争议之中。“孩子膝盖受伤,营地方面却声称是旧伤复发,合同中关于健康风险的条款表述不清,使得维权变得十分困难。””一位广州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维权经历。
争议的焦点在于减重方法的科学性,医学专家多次提醒,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突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和严格的饮食限制可能带来风险。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儿科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敏强调:“健康的减重过程应当是逐步进行、注重习惯的养成。一些训练营为了追求短时间内体重的快速下降,可能会引发营养不良或代谢失调,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咨询)
“掉秤”模式逐渐被淘汰
“体能提升+健康管理”成为新赛道
面对外界质疑和市场需求层次的提高,该行业也在不断寻求自身的变革。冉涛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监管力度和行业标准水平的逐步上升,那些仅以“减重”为卖点的经营模式已逐渐被摒弃,“体能增强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青少年与幼儿减重工作,需与家庭携手合作,确立一个长远且适宜的减重计划。冉涛透露,他计划着手编制学员专属的成长手册,手册中包括入营时的详尽体检报告、营养师提供的个人化饮食建议、每日的运动与饮食记录,以及离营后的定期线上跟踪与建议。我们的宗旨并非单纯追求孩子体重减轻多少,而是帮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习惯,并指导家长掌握相关技巧。冉涛指出,行业内迫切需要引入专业的体适能评估设备,以替代过去那种仅以体重为单一评估标准的做法。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众多地区已将体重指数(BMI)纳入学生体质健康评估体系。这些迹象表明,减肥训练营正努力从单纯的“临时应急”转变为提供“长期健康支持”的角色。这一转变,正是国家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必然结果。冉涛最后强调,家长需格外留意,不应将孩子的健康问题简单交给减重训练营处理,构建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