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崧瑜近期完成的一幅温馨画作。
罗崧瑜边带儿子边画画。
这个故事展开于“广州小家”,这里成为了众多从外地来广州求医的困境儿童家庭的温馨避风港。
生育二胎之后,罗崧瑜原本打算重返职场继续提升自己。然而,她刚觅得一份美术教师职位不久,命运却给她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她的幼子仁宣被诊断出患有髓母细胞瘤。
自2024年起,她携子之手,孤身一人从广西迁徙至广州寻求医疗帮助。在医院病房以及那被称为“广州小家”的温馨空间里,她的名字被刻意隐去,身份简化为“仁宣妈妈”。面对种种挫折,她坚韧不拔,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巧妙地利用点滴时间,重新拿起画笔,通过一幅幅充满温情的画作,传递着快乐与希望。
走访:
“小家”里也有“暖色调”
据调查得知,“广州市小家公益服务中心”总共有14个服务点,而患儿家属们往往将其昵称为“广州小家”。
罗崧瑜与她的母亲居住的“小家”坐落在西门口地铁站周边的一座三层老旧楼房内。沿着楼梯攀登至顶层,便是一条长长的走廊,那里摆放着十几个塑料盆和桶;上方晾衣绳上挂满了各式衣物,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洗衣粉香气;继续前行,走廊的一侧是做饭用的灶台,而另一侧则是生活区域。
行走不久,一名赤脚的小男孩恰巧从屋内奔出,与记者相遇后,又胆怯地退回门内;一位看上去像父亲的男子手持碗碟从屋内追出,匆忙中将食物递给男孩——若非注意到孩子手臂上的PICC导管,恐怕难以将这位生龙活虎的男孩与“肿瘤患者”这一身份联系起来。
然而,在这个小小的居住区,17户人家中的孩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走到走廊尽头的倒数第二间,门敞开着。记者立刻判断,那位站在画布前,手持调色板与画笔的女孩子应是罗崧瑜。“待我完成这一笔!”她抬头与记者相视一笑,手中的笔却未曾停歇,转眼间,一位身着粉衣的女孩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画布上。
这里便是罗崧瑜的“画室”,同时也是她广州的“家”:仅有十平方米的客厅与餐厅相连,卧室仅能容纳一张小床与一个衣柜。房间的角落和床上已摆放了十余幅画作。“这里崇尚整洁,多亏了陈姐她们的理解与宽容,否则我恐怕难以继续我的创作。”她笑着说道。与此同时,在她绘画之际,身后的“小家”社工陈姐正忙于照料她的孩子。
这十几幅作品,悉数是为中山一院心血管儿科精心准备的。罗崧瑜如此介绍。她的创作以油画为主,画面中不仅有在花雨中翩翩起舞的绿衣少女、追逐光线的向日葵花海,还有寓意“如你所愿”的彩墨文字和象征“万能”的哆啦A梦形象……其中蕴含着童真、快乐与希望,这正是罗崧瑜想要传达的美好祝愿。
过往:
她辞职携子来穗治病
去年九月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命运开了一个玩笑。当时,年仅三岁的小仁宣突然遭遇了身体上的异常状况:最初,他只是走路时出现高低腿,无法抬起脚,随后,他的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了膝盖疼痛、头痛,甚至全身颤抖。
罗崧瑜刚刚获得了一份书法机构的美术教师职位,正准备重返工作岗位,然而她却带着孩子前往医院进行了检查,不幸的是,孩子被确诊患有髓母细胞瘤,属于经典型4级。肿瘤体积巨大,几乎达到5厘米,严重压迫了孩子的小脑和脑干。等到孩子完成手术并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罗崧瑜发现小仁宣已经失去了行走和说话的能力。
为了给子女提供更优质的诊疗环境,夫妻俩选择了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心血管儿科进行就医。鉴于丈夫必须留在故乡承担家庭生计,她不得不辞去新近获得的工作,独自带着孩子来到了广州。
那段时光,我身心俱疲。一是因为经济重压,孩子接连遭遇了三次手术、八次化疗以及八次放疗,几乎耗尽了家中的全部积蓄;二是身体上的巨大消耗,孩子无法行走,而我那时刚轮换到住在较为便宜的日租房中。日复一日,她只得一边拽着行李箱,一边提着桶和盆楼上楼下地奔波……罗崧瑜如此述说,随后,医院中的病友们向她透露,广州设有专为异地来穗的困难患儿家庭提供免费住宿的公益项目,她随即递交了申请,经过一番评估,最终她和儿子得以入住了一处温馨的“小家”。
在最疲惫的时刻,她身患重感冒,高烧不退,却依然坚强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她忧虑病毒会传染给儿子,因此在夜晚哄他入睡时,罗崧瑜甚至不惜戴上两三层口罩。提及那段往事,这位尚未满30岁的年轻母亲不禁自嘲道:“别人都说三十而立,我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目标,怎么就先倒下了。”
病房中消毒液的气息四溢,周围尽是洁白的墙壁和明亮的日光灯。在等待小仁宣接受化疗的日子里,罗崧瑜凝视着空旷的走廊和纯净的墙面,心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若是墙上能挂上画作该多好。”于是,她请家人寄来纸张、笔和颜料,下定决心要将鲜艳的色彩在医院病房以及“小家”的居室内绽放。
坚持:
把画画当作突破口
罗崧瑜在重新拿起画笔的那一刻,终于重拾了自我。“每当感到前路茫茫,总需寻觅一线生机。”她如此说道。
在孩子照料的这段时间里,时光显得尤为珍贵。罗崧瑜为了完成画作,她房间的灯光常常是最后一个熄灭的。每完成一幅画,她往往需要两三天的时间。通常,她都会等到孩子进入梦乡,才轻手轻脚地起身,拿起画笔继续创作。这样的绘画过程往往持续到凌晨三四点。短暂休息到早上七点,她又要起床照顾孩子,带他们去医院继续治疗。
小仁宣深知母亲对绘画的热爱,即便他因手术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然而每当母亲提起画笔,他都会尽力保持沉默,静静地站在母亲身后。
那些关注社会的热心人士在观赏了罗崧瑜的画作后,纷纷被画中洋溢的生机所触动,其中有人甚至愿意出资两百元购买一两幅作品,他们既想借此资助孩子的医疗费用,也希望借此激励罗崧瑜继续前行。这一举动也为罗崧瑜的家庭注入了新的希望。
罗崧瑜透露,她计划为心血管儿科创作二十幅画作,这些作品均以“向阳而生”为题。
母亲心声:
美好一点点也是美好
直至此刻,尚无一人询问过我的姓名,众人皆以“仁宣妈妈”称呼我。在采访即将落幕之际,罗崧瑜紧紧拥抱着记者,感慨地说:“你乃首位询问我名字之人。”
“崧瑜”这个名字,其字面含义指的是“藏于山林间的珍贵美玉”,它是她数年前为自己所取的新名字,其中蕴含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憧憬。
社工陈姐向记者透露,在“小家”中,家属们频繁进行交流,对哪些疾病的治愈率较高、哪些药物可以报销等问题都心中有数。尽管治疗可能面临无尽的挑战,但大家仍渴望尝试。“毕竟,若不尝试,家长们担心将来会感到遗憾。”
罗崧瑜心里已有充分预期。“这种髓母细胞瘤属于四级,听人讲,其三年存活率约为65%,五年存活率则降至45%。然而,这又如何呢?总得尝试一下。”她边描绘着手中的图案,边低声自语:“哪怕只有一丝美好,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