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三度递交招股书!同仁堂医养上市究竟能否成功?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近期,香港交易所官方网站公布,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医养)提交了上市申请,中信证券担任其唯一保荐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同仁堂医养在过去一年内第三次提交招股说明书。

图片

同仁堂医养集团隶属于同仁堂集团,是其中的二级子公司。该集团于2015年正式成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京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北京同仁堂医养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到了2024年6月,集团成功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正式将名称变更为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一旦实现上市,同仁堂医养将跻身同仁堂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行列,成为该集团的第四家上市公司;与此同时,同仁堂集团已有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三家上市公司。

依据2024年的门诊总人次和住院总人次统计,同仁堂医养医院集团在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领域位居首位,其市场份额达到了1.7%。从2024年医疗服务总收入的角度来看,同仁堂医养医院集团以0.2%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并且其市场规模占据了同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总规模的46.5%。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同仁堂医养目前的成绩主要源于并购活动,对此,业界存在一些看法,即其业绩增长是否能够持续存在疑问。在完成并购之后,同仁堂医养将所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截至目前,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达到了1.42亿元。与此同时,同仁堂医养在频繁的并购活动中,其负债比率显著上升,2021年仅为不到10%,而到了2024年已增至45.2%;同时,公司也积累了大量商誉,到2024年这部分商誉已占到了净资产的37%。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的负责人邓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若同仁堂医养能够顺利实现上市,将为公司注入巨额资金,这将助力其执行并购扩张的战略规划。例如,同仁堂医养计划在2029年底之前收购五家医疗机构,这一目标达成同样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成功上市之后,企业将显著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进而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客户和优秀人才,同时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品质。

图片

收购驱动增长

依据招股书所载,同仁堂医养目前拥有12家自设的实体医疗机构以及1家网络医院,此外,还管理着10家其他线下医疗机构。这些业务范围涵盖了线上与线下多个渠道。在这12家自设医疗机构中,全为盈利性质;而在管理的10家线下机构中,则均为非盈利性质。

同仁堂医养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医疗服务、管理服务、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的销售。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同仁堂医养的收入分别达到了约9.11亿元、11.53亿元、11.75亿元;而同期内,其利润分别为亏损923.3万元、盈利4263.4万元、盈利4619.7万元。

通过查阅招股说明书及相关公开信息,我们了解到同仁堂医养公司过去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这一状况在2022年发生了转折。在该年,同仁堂医养签署了多份股权转让协议及其补充文件,成功获得了三溪堂保健院和三溪堂国药馆各65%的股份。随后,这两家公司被立即纳入了同仁堂医养的财务报表中。

同仁堂医养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从这两家公司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总收入分别达到约1.99亿元、3.60亿元和3.74亿元,这些数字分别占同仁堂医养同期总收入的21.9%、31.2%和31.8%。而且,在这三年里,这两家公司的毛利占比也相当可观,分别是44.8%、44.6%和41.3%,对同仁堂医养的总毛利贡献显著。在二者的推动下,同仁堂医养迅速扭亏为盈。

2024年,同仁堂医养业务持续拓展,成功收购了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分别获得了70%和60%的股份。得益于这两家企业的助力,同仁堂医养在2025年前四个月的医疗服务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同比增长率超过了3%。

图片

同仁堂医养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随着扩张步伐的加快而显著提升,2022年总就诊人次为130万,到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300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1.9%。今年前四个月,就诊人次已突破11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31.2%。与此同时,会员人数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从2022年底的43.6万人增至2024年底的74.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2%。

同仁堂医养在未来数年将持续扩大规模。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计划在2029年年底之前并购五家盈利性医疗机构,并将战略重心放在北京、长三角、华中、大湾区等经济活力充沛的地理区域。实际上,通过同仁堂医养历次并购案例,我们便能洞察其战略核心所在。例如,三溪堂保健院与三溪堂国药馆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而上海承志堂与上海中和堂则坐落于上海市。

邓勇对记者透露,同仁堂医养通过此种途径实现业绩增长,然而其未来能否持续发展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5.7%、18.9%、18.9%,而同期净利率也相对较低,分别为-1.0%、3.7%、3.9%,这些数据均显示出同仁堂医养的盈利能力尚需加强。

图片

IPO偿还债务

同仁堂医养因频繁的收购活动而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这导致其负债率显著上升,2021年该比率还不到10%,但到了2022年至2024年,负债率则持续保持在40%左右,具体数值分别为39.7%、35.1%和45.2%。

再者,同仁堂医养通过频繁的并购,其品牌声誉持续攀升。2021年,该公司的商誉账面值仅为0.26亿元,但到了2022年,在收购了两家三溪堂之后,这一数字上升至1.87亿元。进入2023年6月,同仁堂医养将7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举办人权益转移给了同仁堂康养,导致当年商誉的账面值下降了13.9%,降至1.61亿元。然而,在2024年,公司完成了对上海承志堂和上海中和堂的收购,交易额高达2.63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3.4%。

2024年,同仁堂医养公司资产净值达到7.07亿元,其中商誉所占净资产的比例高达37%。在上市公司中,普遍认为商誉占比不超过30%是较为安全的范畴。

同仁堂医养集团亦将所涉企业进行质押贷款操作。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同仁堂医养集团将三溪堂保健院43.74%的股份及三溪堂国药馆43.75%的股份作为质押,抵押给某商业银行;此外,该集团还将所持上海承志堂70%的股份质押给另一家商业银行,旨在通过银行信用融资来完成收购事宜。截至本年4月30日,未偿还的银行借款累计余额达到了1.42亿元。

图片

自去年六月份起,同仁堂医养在港交所连续三次提交上市申请。前两次分别是在2024年的6月28日和12月31日。根据最新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医疗服务网络、增强医疗服务水平、清偿部分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维持运营资金以及满足其他常规企业需求。

邓勇指出,同仁堂医养连续三次提交上市申请,这充分表明了其急于登陆资本市场的强烈意愿。从正面来看,一旦成功上市,企业将能够扩大医疗服务网络,增强医疗服务水平,这无疑是其迈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上市还能有效减轻资金压力,使得企业能够偿还银行贷款并补充运营资金。

然而,从另一视角审视,频繁提交上市申请或许揭示了企业在上市征途中遭遇了不少挑战,比如业绩和财务状况可能并未满足市场预期或是港交所的规定。再者,公司可能存在高溢价收购导致巨额商誉、股权过分集中以及业务独立性遭受质疑等问题,这些均可能成为其上市道路上的障碍,需要通过多次提交申请来补充资料和解决这些问题。邓勇如是补充。

邓勇强调,同仁堂医养在上市后需承受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及监管标准,这无疑会提升企业的运营成本。一旦业绩未能满足市场预期,股价有可能会出现下滑,这不仅会对企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削弱其后续的融资能力。此外,股东对于业绩和回报的要求可能会变得更加苛刻,从而加大企业的经营压力。

观察市场竞争态势,我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领域的参与企业数量自2019年的2525家上升至2024年的3614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该市场领域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

邓勇指出,同仁堂医养品牌在竞争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凭借“同仁堂”这一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同时,该品牌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成功整合了线上线下众多医疗资源,能够提供中医内科、针灸、推拿等特色诊疗服务。另外,其业务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以医疗为重心,构建了医疗服务、管理服务、销售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等四大收入来源。

一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2024年,同仁堂医养在销售与分销成本中,推广费用所占的比例仅为0.2%,这一比例显著低于行业普遍的0.5%至2.0%区间。鉴于同仁堂的品牌影响力,其医养业务在持续拓展的过程中,能否为市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图片/21图库

排版/许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