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左一)带领团队为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赵女士在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诊室向医生询问,她已查阅了相关资料,询问胆囊切除手术是否需要在腹部开几个切口,同时表达了自己是否可以避免手术的疑问。她紧握着检查报告,语气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赵女士是一位既注重美丽又具有疤痕体质的年轻女士,她饱受胆囊结石反复发作的困扰,多家医院均建议她进行手术治疗。但让她难以接受的是,术后腹部可能会留下多处疤痕。
该院肝胆胰脾外科的副主任丁俊在得知赵女士的愿望后,特地为她绘制了一张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切口图示,赵女士的眼中立刻闪现出希望:“您的意思是,这个切口能够隐蔽在肚脐之中?”最终,她欣然同意了进行手术。当她康复出院时,她满怀喜悦地感叹道:“没想到美丽与健康竟然可以同时拥有。”
“蜈蚣疤”变“天然褶皱”
6月20日,在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房,23岁的小林(化名)正面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着腹部收缩的动作。
一周前,她在旅行途中不幸突发急性胆囊炎,当地医院诊断后建议她接受手术治疗。得知这一消息后,小林立刻中断了旅行,迅速返回恩施,并前往州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寻求治疗。
丁俊为她实施了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该手术的入口位于肚脐位置。术后,小林腹部仅存有一道长度为1.5厘米的细微疤痕,而这道疤痕与肚脐的自然皱褶完美融合,若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察觉到手术留下的痕迹。
丁俊指出,进行传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需要在患者腹部开3至4个小孔,每个孔的直径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尽管这种手术属于微创类型,但仍有部分病人在术后会在腹部留下一些散在的疤痕。而单孔腹腔镜技术则将手术切口缩小到脐部这一自然的皮肤皱褶位置,巧妙地利用了肚脐的凹陷特性,使得手术切口得以很好地隐蔽。患者可以放心,因为手术中使用了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皮肤内部缝合,连拆线的步骤也得以省略,同时,整体医疗费用并未出现显著上涨。
丁俊在回忆科室手术技术的演变过程时,提及过去进行开放性手术时,切口通常在15厘米左右;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创腹腔镜手术虽有所改进,但仍需3至4个较小的切口。他一边讲述,一边用手势展示着手术器械的演变。
“单孔腹腔镜是不是更简单?”记者好奇地问。
丁俊指出,这项操作对操作者而言构成了更大的考验。他解释道,尽管单孔手术表面上看起来减少了切口数量,但实际上操作难度却大大提升。在传统手术中,手术者仿佛拥有“三头六臂”,一个孔可以放置镜头作为“眼睛”,而另外两到三个孔则用于操作器械,进行切割、止血等一系列动作。然而,单孔手术要求医生必须通过一个单一的通道来完成所有操作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丁俊为了精通此技术,特地前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目前,他所率领的团队已经能够熟练地利用肚脐这一“生命之门”进行多项手术。他们运用装备有摄像头的腹腔镜以及两套操作工具,通过特制的通道将它们送入腹腔,并在屏幕的辅助下精确执行胆囊剥离、血管夹闭等复杂精细的操作。
哪些疾病或人群适合 “隐形手术”
丁俊指出,自单孔腹腔镜技术实施一年有余,已有超过20位患者通过此技术实现了无疤痕的康复。那么,哪些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或群体适合进行单孔手术呢?丁俊进一步说明,只要患者符合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标准,他们都可以考虑接受单孔手术。特别是对于那些胆囊结石没有嵌顿症状、胆囊没有明显水肿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会显著提高。
丁俊指出,对于正处于急性发作阶段、胆囊三角区粘连情况严重,或者同时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采用多孔手术的方案。这一决定需基于CT、MRI等检查的综合评估,同时也要结合手术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切除胆囊后,多数患者并不会遭遇显著的消化问题,然而,仍有一部分人需对饮食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丁俊医生进一步阐述,胆囊被移除后,胆管会相应地扩张,以补偿胆囊的部分功能。他建议病人在术后头一个月内严格遵循低脂饮食,并避免摄入油炸类食物,三个月后可逐渐过渡至常规饮食。此外,病人还需进行长期跟踪观察,每年进行一次肝胆彩超检查。
现在,胆囊疾病患者群体正趋向年轻化。不少患者向我们咨询,是否必须切除胆囊?明确的是,目前医学界普遍认同,手术切除是治疗胆囊疾病的主要方法。我们的职责在于,持续深化专业知识,致力于为患者寻找更加微创的手术方案。
丁俊提醒大家注意,为了预防胆囊疾病,必须保证三餐定时定量,防止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停留,因此建议早餐必须进食,晚餐不宜过晚;同时,要严格控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减少油炸食品、奶茶以及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此外,还需警惕所谓的“伪胃痛”,一旦出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肩背放射痛的症状,这可能是胆囊在发出求救信号,此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