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疆昌吉等地遭遇了蝗虫灾害。或许大家有所耳闻,蝗虫一旦来袭,它们遮天蔽日,所经之地草木皆枯。然而,你是否知道,蝗虫在平时其实是分散居住的?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突然聚集,一夜之间形成庞大的“蝗虫军团”的呢?
一个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体,一天之内就能消耗掉相当于3.5万人所需的食物。这样的破坏力,光是想象就足以令人胆寒。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入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终于揭开了蝗虫群体聚集的“秘密”——一种名为“4-乙烯基苯甲醚”的化学信息素。
信息素,简言之,是昆虫间的一种“化学交流方式”,恰似虫群的隐秘语言。散布各处的蝗虫通过释放此类信息素,仿佛吹响了召集的号角,引诱更多的蝗虫加入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从而产生滚雪球般的效应,迅速汇聚成浩瀚的蝗虫队伍。
尤为令人惊叹的是,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国际舞台上首次彻底揭示了该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并且精确地识别出了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催化酶。这一成果,相当于成功解锁了蝗虫间秘密沟通的“密码本”。
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们创新研发出一种新型小分子抑制剂,该抑制剂犹如一把“分子钥匙”,能够精确地与关键酶结合,从而在源头处“切断”蝗虫群聚所需的信息素产生。因此,蝗虫无法接收到“集结号”,自然也就不会形成灾害。此外,结合超低量喷雾等科学方法,即便在高温天气下蝗虫疯狂繁殖,也能构建起高效的防控体系,形成一张无懈可击的“天罗地网”。
这种生物控制手段不仅具有高效率,而且对环境友好,正引领我们迈向无农药的新时代。展望未来,以精确和绿色为特征的病虫害控制方式,将更加有力地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高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