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竟因不吃早餐诱发?专家深度解析背后真相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图片

图片

近期,女演员颖儿的健康状况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颖儿因饮食习惯不规律而患上了胆结石,经过胆囊切除术后,她的胆囊功能几乎丧失。那么,不吃早餐是否真的会导致胆结石的产生呢?针对这一问题,《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记者采访了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的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张军峰,以获取专业解释。

专家直接指出,不吃早餐导致胆结石的情况并非夸大之词。那么,胆囊究竟有何功能呢?张军峰这样阐述:胆囊体积虽小,却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其主要任务是储存胆汁、浓缩胆汁、分泌黏液以及排出胆汁。实际上,胆汁是由肝脏制造出来的,它并非直接流入肠道,而是先被储存在胆囊中,随后通过胆总管的oddi括约肌,流入十二指肠。

为何不吃早餐或仅摄入素食(比如喝些白粥)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呢?原因在于,人体在未进食早餐的情况下,胆汁无需排出,整个晚上都在体内积累,导致胆汁浓度显著上升。这种高浓度使得胆汁更容易沉积,进而形成类似胆固醇的结晶,最终逐步引发胆结石的形成。

胆结石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不食用早餐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专家指出,尽管临床上并未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统计,但频繁观察到不少年轻人因忽视早餐而患上胆结石。部分年轻人熬夜至深夜,次日起床较晚,早餐便成了他们忽略的“选项”。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使得胆结石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中年女性中,除了普遍不习惯吃早餐,还有一部分人容易患上胆结石,这种情况通常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密切相关。另外,那些正在服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他们患胆结石的风险似乎也相对较高。

患有胆结石是否需要接受手术,通常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症状”。若患者表现出胆囊炎的典型症状,那么原则上应当考虑手术;若症状不明显,则需关注结石的尺寸,直径超过3厘米的通常建议进行手术。在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每年大约进行胆结石手术500至600例。至于“保胆取石”这一治疗方法,医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有的学术研究指出,患有胆结石的胆囊内部环境已发生改变,即便保留了胆囊,复发的风险依然较高;另外,胆结石的存在还可能使胆囊内环境向炎症和癌变的方向发展,即便结石被取出,保留胆囊后炎症仍可能持续,这为健康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一些网友可能认为,不食用早餐会导致胆结石的形成,然而他们发现即使切除了胆囊,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对此,张军峰指出,尽管胆囊体积并不大,但其功能却是相当清晰的。所谓的“无胆英雄”因胆汁分泌不足,食用油腻食物后易引发腹泻等问题;众多研究明确指出,胆汁分泌不规律或完全无分泌,会提升结肠癌的患病几率;至于胆汁分泌异常是否会对十二指肠造成影响,尚在研究阶段;综上所述,只要条件允许,胆囊作为人体器官,还是应当保留。

享用早餐不仅能够补充能量,同时也有助于预防疾病,堪称一日三餐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早餐呢?

营养专家在科普中提到,理想的健康早餐应包含以下内容:约100克的谷物,建议选择全谷物;务必包含新鲜蔬果;奶豆的量应不少于150毫升;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需适度。同时,健康早餐还应提供以下营养成分:能量在600至700千卡之间、蛋白质含量在22.6至29.8克、脂肪含量在13.3至19.5克、碳水化合物含量在86.6至113.75克。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市神兴小学,烹调时还需注意盐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