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每回逛超市总爱买一大袋玉米带回家,煮着吃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叹一声,“这玉米和我家乡的比起来,味道差远了”。到丈母娘家,尝过她们那儿的玉米,个头虽小,却十分软糯甜美,说实话,这么多年,还真没再遇到过这么美味的玉米。
以古人的诗句来比喻,恰如其分,“绿叶包裹着金珠,咬碎后玉液般琼浆流淌”,这样的感受被形象地描绘出来了。七月,正值新鲜玉米上市的初期,价格相对较为公道,比如在我们当地的超市,只需十元就能买到六根,那是相当甜美的玉米。尽管它的口感或许不及妻子所描述的糯甜玉米,但也不至于难以下咽。
为啥这个时候大家要多吃一点玉米呢?
首先,随着现代人频繁使用电脑和手机,眼睛疲劳问题日益凸显;其次,玉米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再者,若能经常食用玉米,有助于提高视网膜对光线的敏感度。
其次,这种作用有助于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这是因为植物甾醇与膳食纤维的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了这一效果。
第三,另外,食用玉米还有助于补充钙质,每100克玉米中含钙量约300毫克,与乳制品相近,同时还能帮助调节血压。
第四,此物不仅有助于瘦身,甚至还有助于消暑降温。其每百克所含热量仅为112千卡,是一种低脂且富含纤维的食材。在炎热的夏季,空气潮湿,此时煮上一碗玉米粥,既能缓解暑热,又能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尤其在南方梅雨季节,多吃些尤为适宜。
大量食用玉米确实有许多益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适宜这样做。实际上,某些人群最好还是避免过多摄入。医生指出,以下这四种人应尽量减少玉米的摄入量。食用玉米并非没有讲究永川行政服务中心,那么究竟哪些人需要适量控制玉米的摄入呢?
1. 脾胃虚寒易腹泻的人
了解玉米性质偏向于清凉利湿,其膳食纤维质地较为坚硬。过多摄入可能导致“滑肠助湿”现象,从而加剧腹胀和腹泻的发生。因此,在此情况下,应尽量减少玉米的摄入量,甚至完全避免食用,以防止身体不适的发生。
2. 血糖不稳及糖尿病人
一些人错误地将玉米视为“降糖良方”。实际上,甜玉米的血糖生成指数(GI)高达55-70,每100克煮熟的玉米含有21克碳水化合物,这与半碗米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当。此外,一些经过加工的玉米产品,更是可能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
3. 缺铁性贫血的人
玉米中的植酸能与铁、锌、钙等元素结合,形成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复合物,从而影响铁的吸收效率。特别是对于贫血患者来说,食用后可能会加剧身体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4. 胃肠功能弱者
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或术后康复的患者群体,食用玉米中的粗纤维可能会对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导致腹部胀痛和反酸等症状。如果食物咀嚼不充分,硬质纤维会加重胃肠的负担。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的肠胃功能本身就较为脆弱,加之夏季高温天气,更应该控制玉米的摄入量。
常言道,这“玉米虽属谷物却性清凉,过量食用却可能伤及脾阳”,意指玉米性质温和,却具有清热泄火的功效,只有了解自身的体质,才能在炎炎夏日里充分利用玉米的特性,收获健康。随着三伏天的临近,更希望各位能够准确把握玉米的特性,做到清凉度夏,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