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临近,口腔科科室接连迎来儿童牙齿矫正的高峰期。牙齿矫正,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调整牙齿位置,来纠正牙齿不齐等畸形状况。那么,孩子何时进行矫正最为适宜?应该选择哪一种矫正方法?矫正后是否会出现复发的情况?这些问题让许多家长感到担忧。
王苏芹主任,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口腔正畸科的专家,指出牙齿排列不齐不仅损害外观,还可能干扰咀嚼效率和发音的准确性,更有可能引发蛀牙和牙周疾病等健康问题。尽管如此,家长们不必过分忧虑,因为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儿童,都有相应的矫正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王苏芹主任医师给患者检查
牙齿问题引发焦虑?
及时干预助孩子重拾自信
两年前,初入小学的李明(化名)时常为牙齿的困扰而烦恼。他的上下门牙排列混乱,尤其是上方的门牙,扭曲程度尤为严重。这种情况不仅显著影响了他的外貌,还时常引来同学们的嘲笑。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和他的家长都感到了深深的焦虑。
为了协助李明克服这一难题,李明的父母将他领至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的口腔正畸科。在那里,接诊的主任医师王苏芹首先对他进行了详尽的口腔检查,接着又为他安排了头颅侧位片和CT扫描。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安氏Ⅰ类错颌畸形,并伴有牙齿的扭转和排列不齐。在与孩子及其家长充分沟通后,他们共同决定采用隐形矫治的方法进行治疗。王苏芹表示,在整个治疗期间,李明表现得相当配合,他总是严格按照要求仔细地佩戴矫治器,并且准时进行复诊。此外,他还持之以恒地保持牙齿的清洁。经过两年的细致治疗,李明的牙齿扭转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进行正畸的最佳年龄段是几岁?王苏芹表示,通常来说,矫治的最佳时期是在11至13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孩子和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骨骼重塑的速度快,效果也更为明显。然而,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体差异来具体分析,在必要时,早期干预是必要的。在儿童乳牙期,大约是3至5岁,一旦出现“地包天”(即反颌)或牙弓狭窄等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干预。在此阶段,可实施早期矫正治疗;使用活动矫治器能有效改善反颌问题,并且治疗周期相对较短;此外,孩子佩戴该矫治器时的舒适度也相对较高。
在换牙阶段(大约8至10岁),孩子的口腔内同时存在乳牙和恒牙。若孩子有伸舌、下巴后缩、用口呼吸等不良习惯,早期干预同样重要,通常能够获得显著的矫正成效。到了恒牙期(大约12至14岁),孩子的牙齿基本换完,口腔内以恒牙为主,此时大多数常规的牙齿错位矫正工作均可顺利完成。
张尘(化名)年仅14岁,却因牙齿排列严重拥挤而寻求治疗。王苏芹医生介绍,考虑到孩子较为怕疼,家长为他选择了隐形矫治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拔除上下颌的4颗前磨牙,并佩戴隐形矫治器,经过两年半的时间,矫治效果十分显著。以前,这孩子并不敢轻易展露笑容,但如今再见他,却发现他笑得格外灿烂。
王苏芹向家长们指出,错颌畸形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还可能对其成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家长们应当及时思考并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如果孩子确实需要矫正,建议他们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生进行帮助,以确保孩子能够获得更安全、更全面的矫正效果。
正畸无严格年龄限制
但需关注这些要点
近期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戴矫正牙齿的装置,这一现象反映出公众对口腔健康和牙齿美观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王苏芹指出,牙齿矫正并非仅限于特定年龄段,成年人同样能够进行矫正,然而,成年人的矫正过程更为复杂,骨骼重塑速度较慢,所需的治疗周期也相对较长。
朱琳,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化名),因牙齿前突问题,长期以来总是选择隐藏自己的笑容石家庄市神兴小学,甚至在拍照或面对镜头时也常常故意避开。带着这样的烦恼,她来到了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口腔正畸科,寻求专业的帮助。
成人进行牙齿矫正时,必须全面评估口腔咬合状况以及牙周健康等多种要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格外小心。王苏芹为她精心设计了隐形矫正方案。在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下,矫正成果显著,远远超出了预期。近期,朱琳特意拍摄了一套照片,并特意分享给了王苏芹。在照片中,她笑容明媚,显得格外自信。
正在进行牙齿矫正的朋友们中,有一部分人误以为一旦取下矫正器,矫正过程便宣告结束。然而,王苏芹医生指出,即便取下了矫正器,牙齿矫正的工作并未彻底完成。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牙齿的具体情况和年龄,继续佩戴保持器,并且要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回医院复查,这样才能确保矫正效果达到最佳。
近期,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她的亲身遭遇:她历经两年箍牙,又佩戴了两年的保持器,然而摘下保持器不到半年,上牙便再次凸出……这一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忧虑:历经数年的正畸治疗,牙齿是否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弹”现象?
王苏芹对此问题作出了解释,指出矫治结束后的一至两年内,牙齿的反弹现象较为常见。这种反弹并不代表治疗不成功,它实际上是牙齿在与人体的动态适应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患者在摘除牙套后的第一至三年内,严格遵守医嘱佩戴保持器,定期进行复查并维护口腔卫生,反弹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通讯员:穆婷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