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从业者竟可做到“零基础快速掌握技能”?“包教包会”的承诺真的可信吗?他们真的能保证推荐就业吗?
近期,媒体报道揭示了“医美速成班”的种种乱象,情形令人震惊:这些培训班通常设在酒店会议室,只需支付几千元学费,就能让那些毫无医学基础的初学者在短短3至4天时间里学会医美技术,并迅速转变为所谓的“医美从业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培训班颁发的所谓“技能证书”实际上没有任何法律效力。这条产业链涵盖了从招生培训到假证销售,再到非法行医的各个环节,它正在将医疗技术转变为流水线上的商品,使追求美丽的人们陷入了一种“待宰的羔羊”般的境地。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称为“临床杀手”的个体,在市场中的行踪如同潜行的暗流:它们可能悄悄渗透进小型美容院,亦或是在私人工作室中隐匿踪迹,甚至公然在网络平台上招揽顾客——它们就像一颗颗潜伏在追求美丽者身边的“定时炸弹”。
医美速成培训班 图源:视觉中国
据央视新闻报道,案例揭示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在福州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隔壁,一间临时改装的“手术室”中,一名少女在接受美容针剂注射后立即失去意识,全身肌肤呈现黑色,心跳和脉搏一度完全消失。根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医疗美容纠纷案件民事审判白皮书》(2016年度至2020年度)的资料显示,在这五年间,朝阳区法院所审理的医美纠纷中,由于从业者资质不达标所导致的案件数量超过了60%。显而易见,这些所谓的“临床杀手”的广泛存在,不仅让消费者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伤害,而且对整个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那么,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此类“速成班”若未经许可擅自招生、散布虚假信息、颁发伪造证书等行为,是否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其组织者或负责人需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当学员在未获得合法执业资格的情况下进行医美操作,若发生医疗事故,他们能否因对误导性信息的无知而免除责任?
一方面,这些所谓的医美速成培训班实际上构成了“无资质培训、颁发假证、教唆犯罪”的违法组合。这些培训班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医美技术培训,涉嫌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同时,它们虚构“轻医美操作师证书”的有效性,涉嫌欺诈,并触犯了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等多项罪名。
此外,对于从事医疗美容的医师,《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早已设定了严格的规范:医疗美容的主治医师必须持有执业医师的资质,并且拥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的实际工作经验;那些负责执行美容外科手术的主治医师,除了需要拥有执业医师的资格外,还需拥有至少6年的临床实践经历,也就是说,仅仅拥有“技能证书”并不意味着获得了行医的许可。学员若在未获得相应合法资格的前提下进行医美项目,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即便他们声称自己被误导,也无法因此免于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律早已明确指出,然而“速成医美”的乱象为何仍旧屡禁不止?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疗特性与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失控。一方面,随着“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模糊处理,另一方面,非法操作逐渐转移到隐蔽的居民楼和美容院中,这实际上为那些“临床杀手”提供了可乘之机。
要彻底消除混乱现象,我们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建立“疏导并行”的管理架构。“堵”方面需加强:增强部门间的合作,确保“隐形培训班”无法逃脱监管;显著提升违法代价,对策划者执行最高级别的惩罚。“疏”方面需畅通:支持正规机构推进多层次的医学美容职业教育,满足人才需求;加强公众科学普及,揭露“快速成才”的假象,引导人们理性追求美丽。
医学美容领域,应当将“医”置于首位,“美”次之,其核心依然是医疗服务。若要彻底消除“速成”的乱象、重塑行业的道德底线,每个从业者都必须重新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因为,真正的美丽,始终源自对专业精神的执着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