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ve McCurry/Magnum
利维坦按:
许多年前,当我阅读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时,体验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那种感觉此后便再未重现。后来我回想起,或许我能将其中的一些具体感受进行归纳或重现:对书中观点的深表认同,犹如醍醐灌顶的顿悟,诸如此类。这些感受难以用言语完全传达。“心流”或许亦是如此——它蕴含着极大的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可能仅仅是众多愉悦体验中的一种呈现方式。
在探索知识与创新的过程中,若你曾体验过那种全神贯注的“心流”境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体验与感悟。
要达到“心流”体验,个人的能力需与当前任务的难度相吻合。这一观点是“心流”理论的八大准则之一,由匈牙利学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他在1990年提出了“心流”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源于他对外科医生、画家、舞者、作家、科学家、武术家、音乐家等众多创作者长达数十年的研究——这些人在一种神奇且专注的心理状态中,不仅体验到了愉悦,还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惊人的创造力。
现代神经科学将大脑的运作模式划分为两种:其一,是那种充满斗志、不懈努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分泌持续不断,促使我们集中精力追求外部目标,诸如胜利、完美或成就;其二,则是一种宁静的当下体验,我们全然沉浸于此刻,感受着单纯的“存在”。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下,大脑的化学活动发生了转变;内源性的类阿片物质和内源性大麻素在大脑中充盈,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及纯粹的愉悦。
动机心理学家将这两种状态分别命名为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需要付出努力与自我约束以保持,而内在动机则如同神奇的魔法,激励我们不断前进:这就是心流体验。研究进一步表明,那些更易进入心流状态的人,可能面临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
---
阅读关于心流的书籍越多,或是聆听他人对其感受的描绘,我们便愈发渴望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日常。科学同样证实,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心流体验可能仅是儿时那段沉浸在游戏中的美好回忆,而这样的机会虽偶有出现,却往往难以随心所欲地唤起。
“天才创作者”这一充满浪漫色彩的传说并不能帮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人脑倾向于偏爱英雄事迹,我们通常在事后才能清晰地描述自己当时的行为和动机。历史上的思想巨擘和创造者似乎天生就具备进入心流的能力,他们被普遍认为“天赋极高”。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引发了普及阅读的风潮;电力、疫苗以及抗生素的发明推动了社会巨大变革并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凭借首部电影作品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童话、画作、音乐以及舞蹈,不论出自名匠还是无名之辈,时至今日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激发着无数人的思维与情感。当我们听闻有人步入心流境界,并最终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荣获诺贝尔奖的故事时,总会不禁为之赞叹不已。
或许,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而言,所能做的仅是旁观他人的辉煌。阅读越多,认知越深,我们愈发感到自己被排斥在高度创造力和心流体验之外。又有谁能跟上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脚步呢?然而,回顾爱因斯坦的大学入学考试,他的语文和历史成绩并不理想,他曾一度陷入贫困,找不到工作。天才的传说让人误以为这些人某天早晨醒来便成为了专家。
最终,许多人坚信:要么你天生具备创造力并能够沉浸在心流状态中,要么你不具备这种天赋,那么你将永远无法达到心流境界。
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辉煌足迹的发明者、创作者、研究者、医者,他们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实则都曾遭遇过挫折。除了挫折,他们之所以能在某个清晨突然灵感迸发、直觉涌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因素——这一点却很少被提及。一旦你洞察到究竟哪些要素塑造了我们非凡的才华,以及如何去获取这些要素,你便会领悟到,心流状态和创造力并非仅为特定个体所独有,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
但要小心——通往心流之路,充满了误导性建议。
只需用心去体会,这就是我们的素描导师卡洛(Carlo)常对我们强调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
© Tumblr
他手持炭笔,在冷压纸的细腻纹理上轻轻游走,每一笔都勾勒出形状、意图和情感,生动逼真,仿佛信手拈来,一切显得如此流畅自如。他本人亦全然沉浸其中,显得风度翩翩,令人倾倒。然而,当他从那股沉浸感中清醒过来,目睹我们徒劳无益的付出,他的脸上不由得浮现出一抹疲惫的皱眉。
尽管我竭尽全力去尝试,但那种感受似乎始终未能传达给那支铅笔——因此,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最终决定不再继续上他的课程。
---
心流是一种持续时间不长但沉浸感极强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时间与空间似乎发生了变化,要么被紧缩,要么被拉长。同时,人们会体验到一种独特的“行动与意识融为一体”的感觉——你不再仅仅是进行移动,你成为了运动本身。你对追求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明确自己的行动,而任务本身则会持续提供反馈,告知你进展如何,何时正确。你将受到内在动力的推动,持续前行,随着不确定性的喧嚣逐渐消散,你开始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并成功摆脱了陷入无休止思考的泥潭。与此同时,契克森米哈伊所阐述的“挑战与技能相匹配”这一核心理念,将你置于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你所从事的活动既不至过于艰难,也不至于过于简单。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心流的八个基本准则。
在那些年,我尚未接受过科学方面的训练——那个时期,我是一名职业舞者,直到受伤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我对那种感觉再熟悉不过。我常常能够进入这种境界。特别是在远离了职业舞者的竞技生涯、远离了古典音乐和芭蕾舞鞋的日子。在家中,伴随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旋律在厨房翩翩起舞,亦或在深夜的电子舞曲俱乐部里,我躲在一件宽大的连帽衫里,无人识得我的真面目。在那片地方,我能够体会到那份情感。就如同我的素描导师卡洛一样,我同样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其他人不能像这样去感受。
它是如此轻松自如,让生活的压力退居幕后,让我自由地活着。
我如今是一名神经科学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撰写小说、跳阿根廷探戈、学习肚皮舞以及阅读的过程中,我重新体验到了心流状态。甚至,在一个出人意料的午后,我在绘画中亦感受到了心流的存在。借助对大脑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仅仅“体验”心流还不足以达到卓越、激发创造力的境界。艺术家、科学家以及众多专业人士经常善意地提醒:“感受一下吧!”我曾对着对舞蹈一无所知的学生大声呼喊“去感受吧!”——这样的错误,我也曾犯过。
我们创作者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天赋并非万能。固然,天赋能提供助力——然而,同样至关重要的,是另一个我们很少深思的因素:反复练习。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重复的动作——那些不断重复的身体动作——将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这些行为,不论称作练习抑或技术,以强大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脑部结构,常常在我们未意识到时便已悄然发生。
© Brooks Whitehouse
这些独特的连接在大脑内部生成,将动作、记忆与情绪紧密联结。这些神经通路贯穿于控制动作的脑区,环绕着负责记忆的脑区,并深入至情感的核心——边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岛叶区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参与调节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们对自身内在状态的感知。
所谓的“肌肉记忆”并非真的存在于我们的手或腿里。其实,控制中心位于大脑之中。所有动作的起点都是大脑,由负责规划并启动我们行为的神经系统所引领。随后,信号沿着一系列神经细胞传递——从大脑出发,向下延伸至脊柱,再扩散至身体的各个部分。数百万个微小的电信号,亦称“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中穿梭往返,指示我们的肌肉、器官以及手指如何进行动作。
我们的目的是将恰当的动作编入大脑程序,使其实现自动化,进而能够用于体验,并达到心流境界。
© Ludwig Van
毋庸置疑,若你仍旧寄望于某种神秘的启示来激发你体内的潜能,那么你注定会屡遭挫折。坦白说,所谓的“天才”并不存在。实际上,所谓的天才不过是辛勤耕耘的成果。
请迎接你全新的超能力:来自神经科学的知识。
© wikipedia
额头后方是前额叶皮层的所在,这个区域在进化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是大脑中相对较新的部分。换言之,在物种的发展历程中,这一系统相对较晚出现,因此几乎是人类所独有的。此外,在我们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前额叶皮层是最后成熟的脑区,其结构的重塑甚至延续至二十几岁。
这部分大脑具有显著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它们极易受到经验和学习的塑造。鉴于此,它们在科学、艺术及其他领域的技术能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前额叶皮层,它特别适宜于遵循规则的学习模式。
大脑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特性,这被称为神经可塑性;每当我们通过身体反复锻炼某一技能,大脑便能在不同的神经系统间形成新的联系。职业歌手与演员每日都要进行发声训练,舞者则每日不断重复着把杆动作;而音乐家因持续不断的音阶练习而广为人知,有时甚至会让邻居感到烦恼。那些看似古怪、反复无常,甚至略显乏味的训练,实则正对他们的心智施以神奇的力量。
© Nick Chaviers
有意地反复进行某项活动——此处指的是激活大脑前额叶区域的相关系统——是一项耗能极大的任务,它对能量和注意力资源的需求量很大。正因为如此,大脑会逐步构建新的神经连接,从而使我们通过练习形成的动作能够从需要显性、耗费精力的记忆系统,逐渐过渡到隐性、近乎自动化的记忆系统中。
---
J·M·W·透纳,这位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因其狂放不羁的海景画作而声名鹊起。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不忘初心,坚持回到皇家艺术学院,参加素描课程,致力于磨炼绘画技艺的基本功。通过这样的方法,他持之以恒地锻炼自己所需的精细动作技巧。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神经系统开始相互连接;特纳的技艺不仅受到前额叶系统显性且费力的连接所推动,还得到了隐性、程序性记忆系统的有力支持,这才使得他能够进入心流境界。
为了探究规则偏好型前额叶系统与深层、基于感受的系统在创造性表达中的影响,费城德雷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特地邀请了两组爵士乐手参与大脑刺激实验。其中一组为初学者,另一组为专业音乐家。爵士乐手因擅长将情感融入即兴演奏而闻名,他们能够深入感受音乐并达到心流境界。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tDCS),借助置于音乐人头部的线圈,向其前额叶区域输送了额外的电能。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对专家大脑的认知。经过定期的技术训练,我们能够无需思考便运用技能,因为这些技能已经转化为大脑中隐性的程序性记忆。那么,若我们向专家的大脑前额叶区域注入额外的能量,又将产生何种效应呢?
研究显示,向遵循规则的系统额外注入电能,会导致专家在直觉表达上出现退步,其表现有所下降。而新手的成绩却有所提高。显而易见,新手依旧依赖于基于规则和逻辑的大脑系统来准确演奏,因此,为这些系统注入能量对他们是有益的。
© Transparent Language Blog
这恰似掌握一门新语言的过程。最初,我们学习词汇和基础语法,常常犯错,连完整句子的表达都显得颇为吃力。然而,随着我们不断重复词汇、反复练习动词时态和词汇,大脑逐渐识别出这种重复模式,并将语言技能从显性记忆系统转移到隐性记忆系统。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便能够开始进行表达,甚至能够创造出全新的句子。某一天,你甚至有可能用这门语言去理解一首诗。那些在生活中勤奋磨炼技艺的创作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艺术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他们表达思想的工具。
仅有“天赋”这一条件,并不能确保一个人真正具备卓越的才华。事实上,你还需要通过技巧的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轨迹。
这便是为何“尽情放松”、“专注于此时此刻”、“深入体验”这类建议对追求心流并无益处。心流降临之际,的确可能带来一种奇妙的感觉,宛如一种“自我解脱”。你将体会到一种动作与意识的完美融合,仿佛完全融入了当下的世界。尽管我们尚不能详尽地揭示这一现象的运作细节,然而它确实与大脑内那些基础且不易察觉的记忆结构紧密相连,而那些通过技术手段习得的动作编码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这个阶段,前额叶区域的功能暂时暂停,转而由那些隐性的动作记忆系统承担起主导任务。正是在这一时刻,你得以运用这些技能来展现自我,并沉浸在心流之中。
但这是一种发生在意识之外的神经过程,你无法凭意志随时开启。
若你擅长书写与阅读,那么你便掌握了一项潜在的心流工具:你无需逐字斟酌拼写,亦无需逐字辨识我所书之句。你的写作与阅读技巧早已深植于你的潜意识之中,你能够毫不费力地运用它们,以实现心流的体验。在阅读某部著作的过程中,众多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心流状态,正如比尔特·A·K·蒂森(Birte A. K. Thissen)领导的一项研究中所阐述的那样。
© Sacred Trespasses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詹姆斯·彭内贝克及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生物心理学研究指出,通过表达性写作,能够有效提升免疫指标,加快伤口恢复,降低六个月内就医的频率,同时也能显著提高个体的整体情绪。
表达性写作是一项技艺,建议每周进行2至3次练习,每次持续15至20分钟。在创作时,需集中关注个人情感,并将其倾泻于纸上。需特别注意,这些文字不宜公之于众,以免造成社交上的伤害。除非你确信对方能够信赖,否则请勿将内心的脆弱倾诉于他人。你的写作工具应当且始终是你的私人领地。受伤的风险会让你被固定在当下,阻碍你进入心流。
---
对于那些自童年中期起便已停止练习的创作活动,比如绘画和写作,我们应如何打造一个心流体验的工具呢?答案其实相当直接,那就是从技术性的练习和模仿入手。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深入研究其中的运作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逐渐形成习惯性的神经回路。在神经科学领域,习惯被定义为“线索——行为——奖赏”三者之间的动态联系。
由密歇根大学文学、科学和艺术学院版权所有
要达到心流状态的首要环节是明确认知:感官构成了通向大脑的桥梁。紧接着,我们需要运用恰当的引导来环绕我们的感官。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段,我们有能力构建出有利于心流体验的“线索领域”。这要求我们提供一系列能够引导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感官线索,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可能还需对所处环境进行优化(如激活外感知),调整身体动作(涉及本体感知),并激发体内因饮食、气味等因素产生的感受(内感知)。随着这种体验的反复进行,我们的大脑会在这些线索与心流体验之间形成条件化的神经联系。
当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则并不简易,其中尚有许多未知领域。然而,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比喻为一条金色的纽带,它将提示与记忆系统中储存的记忆紧密相连,而这些记忆则被安全地保存在你的头部上方,即太阳穴的后面。当下,每当你接触到这一线索,它便抛出一个微型绳索,此绳索经遍布你全身的感官(如眼睛、鼻子、肌肤等部位)以及延绵的神经节(即神经细胞),进而深入你的大脑,锁定记忆库中一个极其独特的旋钮。紧接着,线索拉动该旋钮,你的思绪便被牵引至那段已被编码的记忆所在,随之,你便再次沉浸在心流之中。那种感觉与那条线索的记忆是同步存储的,因此你的大脑对路径了如指掌。每当钢琴家轻触琴键、画家凝视颜料、芭蕾舞者聆听排练乐曲时,这一认知过程便会自动上演。
© Gifer
关键在于将那些线索转化为我所称的“路径指引”——微小的提示,能够引导你的大脑不假思索地进入心流境界,无需刻意去想。这如同启动了你大脑的节能型自动驾驶功能。
我对自己的写作习性颇为依赖,那些能够唤醒感官并激发大脑熟悉节奏的线索对我至关重要。我一般选择在清晨动笔,那时我的身体刚刚从睡眠中苏醒,感知能力最为敏锐。我会喝上一杯咖啡——它的味道、香气、温度以及那独特的声响,都能让我迅速进入写作的节奏。我选择在咖啡馆里写作——那里的嘈杂声让我感到真实而踏实。我使用一台专用于写作的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它仿佛在向我传递一个信号:“现在是时候专注工作了”。
这便是我所谓的“写作线索场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感官刺激元素,它们轻柔地引导我步入心流境界。那么,你的“写作线索场景”又是什么呢?
---
熟练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便能在所从事的领域内更易进入心流境界。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熟练”一词指的是技能已逐渐融入我们的隐性、程序性记忆之中。这种状态会引发所谓的“技能-挑战法则”,即你参与的活动既不会过于艰难,亦不会过于简单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而是恰到好处地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
朱莉娅,难道你还没有掌握那些舞蹈动作吗?我曾听一位性情急躁的叔叔这样质疑我,同时他往自己的盘子里放了一大块蛋糕。我嚼着胡萝卜,向他露出了一丝微笑。技艺的提升没有止境,你总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关键在于,你永远不会真正“完成”学习舞蹈、绘画、写作或演奏乐器。这正是幸运所在——艺术为伴,你将永无寂寞之感,总有新鲜事物等待你去探索、去领略、去征服:一个新动作,一种新美学。那些经年累月的练习,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融入你的血脉,它们将始终指引你回到自我,回到那个迷人的自我之中。
© Amino Apps
此外,若运用恰当,反复进行同一动作的练习还会带来一个显著的额外效果:它有助于将大脑中的不确定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往往是破坏我们内心宁静的首要因素。契克森米哈伊认为,通过进入心流状态,我们可以摆脱生活的不可预知性。技术训练开启了这段旅程,因为那些反复进行的动作——诸如我们在练习绘画、舞蹈、弹奏音乐等艺术技艺时——宛如一台洗脑器,能够净化我们的思想。
生活的变数难以预料,我们的感官并非总能触及那些熟悉的依托之物。当我们的预判能力衰退,大脑不得不进入警觉模式,这种精神集中的状态往往令人感到不适。我们或许会尝试通过操控环境或他人来恢复内心的平衡,然而,若我们追求的是心流体验,那么这样的努力无疑是徒劳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规划一系列固定的行为,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培育出幸福的常规,因为这些固定活动的时间段里,我们的思维能够确切预知接下来的事情。
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常的例行公事往往会变得单调无趣。鉴于此,我提议我们每个人寻找到一种既能激发活力又能引导我们进入心流体验的工具。通过适合你的创意活动,你可以在大脑中塑造出正确的动作模式,使你的艺术技能成为你的本能,进而达到真实表达的目的。同时,这也让大脑在应对生活的无常变化时,能够暂时得到放松。
将此类“路径提示”巧妙地融入你的日常生活场景——继尔启程,踏入心流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