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术后9年并发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创康复新纪录?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的主任医师张洋所带领的团队,为一位经历了心脏移植手术且术后9年并发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成功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仅5天,该患者便能够自行行走,并且其心脏功能、肾脏功能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均保持在手术前的正常水平,这一成果在该患者群体中创造了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新高。

长期用药致骨坏死,复杂病情成手术难关

黄先生(化名)九年前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他必须长期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保持心脏的正常运作。遗憾的是,这种长期的药物治疗引发了一种并发症——药物性股骨头坏死,导致他的左侧股骨头开始出现缺血和坏死的现象。这种状况使得他遭受了剧烈的关节疼痛,活动能力也受到了限制,进而形成了保护性的跛行步态。面对这样的困境,黄先生急切地希望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能力。心脏移植后的心功能相当脆弱,需要细致的照料;同时,免疫抑制状态可能导致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和肾功能损伤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诸多挑战。

图片

多学科联动,构筑安全防线

在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的主任王健及护士长包良笑的精心指导下,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包括麻醉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代谢科、重症医学科、感染内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理疗科、输血科以及药学部等,对这位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会诊。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手术前的评估、手术过程中的管理以及术后的恢复,精心设计了一套详尽的计划,并携手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围术期安全保障体系。

图片

精准施术,快速康复

手术当天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考虑到患者心脏移植术后特有的体质,医疗团队制定了针对性的术前术中止血措施,此举显著降低了出血量,并确保了心脏功能的稳定。麻醉师的操作精确无误,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主任医师张洋亲自操刀,精确地切除了病变的股骨头,高效地完成了髋臼的打磨和人工关节的植入,并通过多个维度对关节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手术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畅,得益于术前规划的周密和团队成员间的高度配合,术中没有发生任何异常出血现象,也没有出现循环上的波动。

术后,患者顺利地回到了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套专属的康复方案。在术后第一天,黄先生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床边活动;到了术后第二天,他已经能够借助拐杖稳健地行走。

图片

出院之际,黄先生已无需拐杖,自如地迈步前行。这一迅速的恢复过程,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处理复杂病例时的显著成效,同时也彰显了南方医院在多学科合作机制下,对围手术期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优势,为患者迅速恢复日常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提醒:警惕激素相关性股骨头坏死

张洋强调,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成因在于股骨头内部血液供应的损伤,而髋关节遭受的重伤(例如骨折)以及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类药品(例如泼尼松)构成了两大显著诱因。除此之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习惯、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例如镰状细胞贫血或地中海贫血)、特定疾病或治疗过程(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术后、放射治疗)、代谢功能异常(如高血脂、肥胖、痛风)亦与股骨头坏死存在关联。

医生特别提醒,对于需要长期接受激素疗法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患有自身免疫疾病或器官移植术后的人群,请务必: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自行调整剂量和疗程;

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摒弃吸烟与饮酒习惯,严格管理血脂和体重水平,并定期补充钙质及维生素D。

3、密切观察:出现髋部持续隐痛或活动受限,及时就诊;

高危人群需进行专项筛查,对于长期大量用药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髋关节的影像学检测。

5、科学用药与主动预防是降低发病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