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经常遇到牙龈发红、刷牙时出血的情况,她总是觉得这是因为身体上火。然而,某天她惊讶地发现牙齿开始松动,这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医生的检查,她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牙周炎。
沈佳的遭遇并非孤立现象。对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等早期症状的忽视,往往会导致牙周病的发展和恶化。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我国90%以上的成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周疾病已成为众多人面临的普遍健康困扰之一。
牙周病的成因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有哪些潜在的危害?一旦确诊,又该如何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采取措施来预防牙周病,并保持口腔的清洁与健康?针对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牙周科专家和患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牙周病早期信号易被忽视
牙周病的初期症状常表现为牙龈的出血以及口腔异味,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副主任医师杨刚介绍,然而,众多人士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他们误以为牙龈出血是牙膏或牙刷的缺陷,而口臭则认为是肠胃问题所致。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口臭根源在于牙周疾病。
牙周疾病是一种影响牙齿周围组织,如牙龈和牙槽骨的慢性发炎状态。若口腔卫生状况不佳,食物残渣便会在牙齿表面附着,进而为细菌提供养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菌会逐渐形成牙菌斑,并在牙齿表面持续积累,最终钙化成牙结石。牙结石的生成会导致牙龈炎,其症状包括牙龈发红和出血等。若不迅速采取干预措施,炎症将不断侵袭支撑牙齿的牙槽骨,进而引发骨组织的逐步吸收,进而演变为牙周炎。一旦骨量减少至一定程度石家庄市神兴小学,牙齿便会开始出现松动和位移现象,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更易患上牙周病。与此同时,牙周病的发生也会提升糖尿病的患病几率。口腔作为消化道与呼吸道的起始部位,其内部的微生物群有可能迁移至肺部或消化系统,进而与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产生相互作用。
心血管疾病领域,牙周病已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病症发作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被确认。另外,研究还揭示了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患有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其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将会显著提升。
牙周病的产生与进展不仅关联细菌,还受到多种局部及全身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局部因素涵盖牙齿排列的不规范、咬合的不正常等情况;而全身因素则包括免疫系统的状态、遗传特性、激素水平的波动(例如孕妇和青少年的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吸烟与否以及是否存在全身性的疾病等。
牙周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
杨刚指出,牙周病的治疗流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为基础治疗,涵盖龈上洁治(即洗牙)与龈下刮治,旨在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完成基础治疗之后,若牙周袋深度依旧较大,便需进入第二阶段,即牙周手术阶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翻瓣、植骨等手术。随后,第三阶段将专注于解决牙齿移位、咬合等问题,采取多学科修复或正畸治疗。最后进入长期维护阶段,患者需定期复查,维护牙周健康。
牙周炎并不能像感冒那样彻底康复。通常情况下,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方法来减轻症状,并防止牙槽骨进一步被侵蚀。然而,一旦牙槽骨受损,它们是无法自然恢复的。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综合科的主治医师马穗齐指出,即便病情得到控制,如果患者未能重视口腔卫生的维护,牙周炎仍有复发的风险。
何军已年满五十,遭遇牙齿松动、口臭、牙龈红肿和萎缩等症状,却未给予足够重视。直至就医,方知病情已恶化至重度牙周炎。“确诊时,我的心情极度沮丧与焦虑。”他如此描述。
随后,他踏上了牙周病治疗的征程,这一过程包括了洁牙、龈下刮除、牙齿拔除以及根管治疗等多个环节。“治疗期间,痛苦不堪,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牙龈的萎缩问题依旧在持续,根治的希望渺茫。”他如此感慨,“面对自己糟糕的牙齿状况,也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22岁的高校生兰天阳在得知自己患有中度侵袭性牙周炎后,心情一度低落,忧虑自己年纪轻轻牙齿就会脱落。经过治疗,他的牙龈出血和口臭等问题逐渐好转,牙周状况保持在了健康水平。“了解牙周病后,你就会明白治疗需要循序渐进。”她这样说道。
杨刚向记者透露,众多病人在初期并未重视牙龈出血等征兆,直至牙齿出现松动和位移,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转而上网搜集有关牙周病的资料。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往往过分渲染病情的严重性,从而加剧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患者们鼓起勇气回到口腔科就诊,在得知必须拔牙、牙齿状况不佳且需长期治疗的消息后,他们往往难以承受,内心充满懊悔、对治疗的恐惧、对缺失牙齿的担忧、周围人的冷漠和不理解,以及对未来的忧虑。然而,治疗的开始恰恰意味着转机到来。尽管治疗过程可能耗时较长且可能出现波动,然而炎症已得到有效遏制,病情未再加剧,患者的心理状态亦逐步趋于稳定,他们已学会与牙周病和平共处,并养成了科学的口腔保健习惯。”杨刚如此表述。
牙周健康是美观的前提
何军将松动的牙齿一一拔除,其中也包括了一颗门牙。由于他的牙周状况不佳,种植牙齿的方案不可行,他只能选择佩戴假牙来维持日常的咀嚼功能。“戴上了假牙,我总觉得有些难为情,不敢轻易开口,只能微笑而不展露牙齿,更不敢尽情大笑。”他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
牙周炎往往导致患者牙齿缺失、口气不佳、牙缝增宽以及形成所谓的黑三角(即牙齿间牙龈乳头萎缩或消失后,在相邻牙齿接触点下方产生的三角形空隙。该区域缺乏牙龈覆盖,露出黑色空隙,影响外观,特别是在前牙区域这种影响更为显著——记者注),这些问题会引发患者的社交焦虑。在这种情境下,我们首先应当正视现实,经过科学的医疗手段稳定病情,随后再着手探讨进一步的康复计划。”杨刚如此表示。
郭莉莉在29岁那年不幸被确诊患有重度侵袭性牙周炎。她的牙根与牙槽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牙齿的健康状况已降至45至50岁年龄段的水准。这对她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她还很年轻,无法接受牙龈萎缩这一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她也无法接受自己的牙齿似乎变得越来越长。她这样说道。
郭莉莉曾思考过将牙齿表面磨去,再进行贴面处理,以及填补牙缝。然而,医生劝阻了她的计划:“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牙周的健康状况。若不解决牙周问题,即便做了贴面,贴面区域的牙龈也可能出现萎缩和脱落,进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郭莉莉首先接受了牙周炎的治疗。
众多患者面临牙齿位移和牙缝扩大的困扰,出于对美观的追求,他们选择忽视牙周问题,转而在一些非正规机构接受牙齿贴面、牙冠等治疗。这些做法虽暂时遮掩了牙缝,却加剧了牙龈的健康恶化。杨刚指出,我们必须首先恢复牙周的健康,唯有在健康的基础上,才能追求牙周的美观。
牙周状况稳定下来之后,兰天阳打算首先采用树脂补牙的方法来缩小牙缝的宽度。等到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收入变得稳定,他才会考虑进行正畸治疗。
兰天阳过去常常随意吃些零食,对口腔卫生也不甚重视。然而,自从患上了牙周炎,她养成了每次用餐后都刷牙并使用牙线彻底清除食物残渣的习惯,这一过程颇为繁琐。因此,在坚持规律饮食的同时,她开始减少零食的摄入量。
自2023年开始,我国国家医保局实施了口腔种植体系统的集中批量采购政策,这一举措使得口腔种植体的费用显著下降。沈佳在经过医生的评估后,选择了种植6颗牙齿。她回忆说,刚完成种植时,感觉嘴里像是塞了异物,种植牙并未与她的口腔完美融合。尽管现在她已经适应了,但她仍然不敢用种植牙去咬硬物。对她而言,种植牙的外观美显得更为重要。
沈佳对自身的口腔健康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她不仅严格保持口腔的清洁,还努力调整日常作息,确保自己能够做到早睡早起。
杨刚向记者透露,牙周病患者需确保每日刷牙两次,并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技巧,特别注重对牙龈与牙齿接合部的清洁。即便刷牙能够去除大约60%-70%的牙菌斑,但牙齿相邻面的牙菌斑仍需借助牙线或牙缝刷等辅助工具来完成清洁工作。
马穗齐指出,牙周病患者至少应每三个月接受一次口腔的检查。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他强调应尽早戒烟。针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同样至关重要。此外,患者还需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减少食盐和油脂的摄入,并增加蔬菜和水果的食用量。
日常护理与定期检查缺一不可
许多人自幼未曾学习到恰当的刷牙技巧及牙线使用方法,对科学的口腔卫生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口腔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此外,牙结石不能仅靠日常刷牙来清除,必须借助专业的洗牙或刮治手术才能彻底去除。遗憾的是,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意识,常常是在牙齿出现问题后才寻求医疗帮助,此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要保持口腔健康,必须将科学的日常口腔清洁与专业的护理方法相融合。”杨刚这样表达。
在日常生活护理中,马穗齐提出,我们必须确保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牙齿清洁,如果能于午餐后额外增加一次清洁,那就更加完美。此外,她推荐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应控制在3至5分钟。
马穗齐发现,其患者多习惯站立刷牙,且刷牙时长多在短短一分钟内,而能维持三分钟以上的患者寥寥可数。针对此现象,她提出建议,患者不妨尝试坐着慢慢刷牙,并伴随播放一首时长在3至5分钟的歌曲。此法既能使刷牙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又能确保刷牙时间的充足。
马穗齐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应培养使用牙线的良好习惯,即便是五六岁的孩童也应尽早开始。牙线的柔软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牙齿相邻面的曲线形状,成为清理牙缝的理想选择。而与牙线相比,硬质的牙签清洁效果较差,且使用不当可能会损伤牙龈乳头。健康的牙间隙在轻微用力后,牙线能够顺利通过。若牙线能够毫无阻碍地穿过牙缝,则说明牙缝过宽。如果牙线怎么都过不去,则牙缝太紧了。”马穗齐说。
在牙科护理领域,马穗齐提出,应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频率为每年一次或每半年一次,并将此检查作为常规体检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预防牙周病,减少在出现症状后才进行治疗的状况。
(应受访者要求,郭莉莉、何军为化名)